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胃阴不足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胃阴亏虚,胃失和降所表现出来的恶心、呕吐或呃逆,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一类病证。常见于痞满、呕吐、呃逆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脾胃病科

相关疾病

痞满、呕吐、呃逆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痞满

临床表现为脘腹痞满,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方用益胃汤加减。

2、呕吐

临床表现为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用麦门冬汤加减。

3、呃逆

临床表现为呃逆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治宜养胃生津,降逆止呕。方用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由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积热于内,或热病后期伤津,或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伤阴,致胃失和降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呕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症情分析

胃热不清,耗伤胃阴,以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故见呃声短促,或呕吐反复发作,或脘腹痞满,恶心嗳气;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脉细数为津液耗伤,虚中有热之象。

治疗

治法

滋阴和胃

方药

益胃汤。

常用中药

北沙参、麦门冬、玉竹、石斛、生地、天花粉、莲子肉、梨汁、甘蔗汁、金铃子、青竹茹、冰糖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