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虚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而出现的证候,常见常见于水肿、泄泻、心悸、胃痛、月经后期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阳虚内寒证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肾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水肿、泄泻、心悸、胃痛、月经后期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胃痛
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2、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
临床表现常见月事延期而来,或错后七、人天,或二、三月始行,抑或如期来潮,唯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过短,甚至一、二日即净,或仅来点滴即无,经色浅淡,经质稀薄,腰酸腿软,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等症。乃由阳气素虚,胞宫失于温煦,气少血寒,生化不及所致。治宜扶阳温宫,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
病因
病因
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
症情分析
阳气虚衰,阳气的推动、气化功能不足,则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阳气温煦不足,则畏寒肢冷,心腹寒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治疗
治法
温补阳气
方药
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
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等。
针灸治疗
关元、血海、三阴交、脾俞、膈俞。用补法。
转归预后
阳气不足,运化无力,浊阴积聚,水湿阻滞、痰饮、瘀血等随之而生。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