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阴虚肠燥证,中医病症名。是指阴液亏虚,肠失濡润,以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脾约、肛瘘、肛裂、肠郁、便秘等疾病中。西医学中肠道激惹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程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intestine dryness due to yin deficiency

其它名称

肠燥阴虚证

发病部位

大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脾约、肛瘘、肛裂、肠郁、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功能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脾约

症见大便干燥,粪如羊屎,口干咽燥,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肠。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

2、肛瘘

症见肛周有溃口,色鲜红,有条状硬索通向肛内,可伴潮热盗汗,心烦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肠。青蒿鳖甲汤加减。

3、肛裂

症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肛门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燥。方用增液汤合润肠汤加减。

4、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有力。治宜清热攻下。方用大承气汤加减。

5、肠郁

症见便秘数日一行,硬结难解,或于左少腹可扪及条索状包块,压痛,常伴失眠,头痛烦闷,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苔燥,脉细弱。治宜滋阴通便。方用增液汤合五仁丸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素体阴亏,或年老而阴血不足,或吐泻、久病、温热病后期等耗伤阴液,或因失血、妇女产后失血过多,以致阴血津液亏虚,大肠失于濡润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涩。

症情分析

阴虚血亏,大肠不润,无力推动,则大便干结、艰涩难下,多日一便,状如羊屎,口鼻、咽喉、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涩阴虚血亏之象。

治疗

治法

润肠通便

方药

增液承气汤。

常用中药

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转归预后

经过合理地治疗,一般转归较好。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