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燥邪犯肺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秋燥伤津,肺失宣降,以微有寒热,干咳无痰,或痰夹血丝,口渴,舌燥少津,脉浮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燥邪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而有温燥袭肺证和凉燥袭肺证之分。本证常见于咳嗽,失音,痿证,咯血,鼻衄,消渴等疾病中。西医学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糖尿病等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ryness invading lung

其它名称

肺燥证、燥气伤肺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内分泌科

相关疾病

咳嗽、失音、痿证、咯血、衄血、消渴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咳嗽

临床特点为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难以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见咳中带血,兼有恶风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略数,此由燥热灼肺,肺失清润所致,治宜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兼见风热表证者,宜疏风润肺,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

2、失音

临床特点为声嘶失音,喉燥,口干,或兼咳呛气逆,舌红,脉数,此由燥劫肺津、气失清肃、声道失润所致,治宜清燥润肺,方用清咽宁肺汤(《医学统旨》)。

3、痿证

临床特点为两足痿软不用,心烦口渴,咳呛喉痛而干,小便短赤热痛,皮毛干枯,此由燥热耗伤肺津、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方用滋燥养荣汤(《症因脉治》)。

4、咯血

临床特点为咳嗽喉痒,痰中带血,口鼻干燥,或有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此由燥热损伤肺络所致,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血,方用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5、鼻衄

临床特点为鼻燥而衄,口干咳呛痰少,舌红,脉浮数,或身热,此由燥热犯肺,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方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味。

6、消渴

临床特点为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大便干,小便频数而量多,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洪数。此由燥热直折肺津所致,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方用二冬汤(《医学心悟》)。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时处秋令,或干燥少雨之地,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伤津及肺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症情分析

燥邪犯肺,肺津耗损,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咳甚损伤血络,而见胸痛、咯血、鼻衄。燥邪伤津,清窍、皮肤失于滋润,则为口、唇、鼻、咽、皮肤干燥,苔薄而干燥少津;肠道失润,则大便干燥;津伤液亏,则小便短少。燥袭卫表,卫气失和,故微有发热恶风寒。夏末秋初,燥与热合,多为温燥,腠理开泄,则见出汗,脉浮数。秋末冬初,若燥与寒合,多见凉燥,寒主收引,腠理闭塞,故表现为无汗,脉浮紧。

治疗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清燥救肺汤。

常用中药

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门、杏仁、枇杷叶。

转归预后

燥为阳邪,每从口鼻人侵于肺,最易耗伤津液,常表现以燥胜则干为特点的诸般症状,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有三种情况:一是燥邪化热化火,可见牙龈肿痛、耳鸣等症;二是燥灼津伤,可见发热、四肢痉挛、口燥咽干、皮肤干燥等症;三是燥伤肺液,炼津聚痰,可见痰少涩而难出,或咯出如米粒状痰,兼有皮毛干焦、口干咽燥等症。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