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疹后阴伤证,中医病证名。见于痧毒外透之后,肺胃阴津耗伤所致,以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为常见证的证候。常见于猩红热。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猩红热

症状详情

常见病

丹痧

临床表现为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治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由邪毒渐清,阴液耗损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

症情分析

痧毒外透,壮热耗阴,阴虚内热,故见低热留恋;疹后肺胃阴津耗伤,故口干,唇燥,干咳;胃阴亏损,脾胃不和,故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舌苔剥脱;阴津亏耗,皮肤失润,故皮肤干燥脱屑。

治疗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常用中药

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叶。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