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阳穴
穴位 名
至阳 Zhìyáng,出《 针灸甲乙经》。别名肺底。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
经属
属 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主治: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 咳嗽气喘 ,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 疟疾 , 咳嗽 , 气喘 , 黄疸 , 胸胁胀闷 ,嵴背强痛, 胸胁胀痛, 胃痛 ,胃寒不能食, 腹痛 ,肠中鸣,嵴强, 腰背疼痛 , 少气懒言 , 身体羸瘦 ,背痛,现代又常用至阳穴治疗 肝炎 , 胆囊炎 , 支气管炎 , 胸膜炎 , 肋间神经痛 ,胆道蛔虫症, 胃下垂 , 带状疱疹 , 胃肠炎 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 ...
支正穴
穴位 名
支正 Zhīzhèng,出《 灵枢 ·经脉》。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 太阳 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
经属
属 手太阳小肠经 。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 阳谷 与 小海 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
取法:屈肘俯掌,确定阳谷(屈腕,在手背腕外侧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 阳谷穴 )与小海(屈肘, 肘尖 最高点与肘部内侧高骨最高点间凹陷处即是 小海穴)位置,二者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末支。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桡侧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贵要静脉,该静脉以不同形式与肘正中静脉相连, 最后归流肱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后方穿前臂深筋膜,入尺侧腕屈肌,再深至指深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 该肌桡侧半由正中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安神定志 , 清热解表 , 通经活络
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 头痛 , 眩晕 , 神经性头痛 , ...
中冲穴
穴位 名
中冲 Zhōngchōng,出《 灵枢 ·本输》。中指方位而言,不偏之谓中。冲,直上曰冲,并有冲要、通达之义。 手厥阴心包经之气,中道而行,直达手中指之端,言穴居中指尖端冲要之地,可与 少冲 、 关冲 互参。
经属
属手厥阴心包经,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五行属木。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取法:俯掌,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腱鞘及鞘内指深屈肌腱、末节指骨粗隆。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着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皮厚,富有汗腺,但没有汗毛和皮脂腺。穴位皮肤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该部位神经末稍非常丰富,角觉特别灵敏,可辨别物体的质地和形态。指掌侧的皮下脂肪积聚成球,有纤维隔介于其间,皮肤连于指骨骨膜及腱鞘,指掌侧固有神经伴行的同名动脉,发出指掌支,在指端形成丰富的血管网,营养指骨、关节、腱膜和皮肤。
作用与主治
作用:苏厥 开窍 ,清心泄热
主治: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 心痛 ,心烦, 中风昏迷 , 中暑 ,热病汗不出, 目赤 ,舌强不语,舌下肿痛, 小儿夜啼 ,掌中热, 急性胃肠炎 ,小 ...
中府穴
穴位 名
中府 ZhōngFǔ,出《 素问 ·离合 真邪论》。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膺中外俞、肺募。手太阴脉起于中焦,本穴当中气聚汇之处,故名中府。
经属
属 手太阴肺经 。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 云门 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正立,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有一凹陷,该处再向下1横指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的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止咳平喘 ,清泻 肺热 , 健脾补气
主治: 咳嗽 , 气喘 ,少气不得息, 肺炎 , 支气管炎 , 哮喘 , 肺结核 , 肺脓疡 ,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 喉痹 , 胸痛,咳吐脓血, 呕吐 , 嗳气吞酸 ,不下食, 腹胀 ,肩背痛, ...
中脘穴
穴位 名
中脘 Zhōngwǎn,出《 难经 ·四十五难》。别名上纪、胃脘、太仓、大仓、胃管、胃腕、中管、胃募。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手太阳小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阳明胃经 、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取法: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和胃健脾 、降逆利水
主治:脾胃疾患等:如 腹痛 , 腹胀 , 胃脘痛 ,急 慢性胃炎 ,胃扩张,胃痉挛, 胃下垂 ,消化性溃疡,急性 肠梗阻 , 消化不良 ,肠鸣, 泄泻 ,痢疾 , 便秘 , 失眠 ,精神病, 高血压 , 黄疸 , 疳积 , 虚劳 吐血 , 胃痛 , 呕吐 ,吞酸,呃逆, 癫狂 , 纳呆 , 反胃 ,食不化,霍乱 ,吐血, 便血 , 肠痈 ,脏躁, 惊悸 ,怔忡, 癫痫 , 产后血晕 ,阴挺, 哮喘 , 痰多 , 中 ...
中极穴
穴位 名
中极 Zhōngjí,出《 素问 ·骨空论》。别名气原(《 针灸甲乙经 》),玉泉(《 针灸 甲乙经》),膀胱募(《 圣济总录 》),气鱼(《黄帝 虾蟆经》)。中,有方位之义,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有中正之义。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二者为人体极内之所,犹屋室之堂奥;又居脐下4寸,当人体上下左右之中点,故以为名。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是膀胱的募穴, 足太阴脾经 、 足少阴肾经 、 足厥阴肝经 、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取法: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1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益肾 兴阳、通经止带
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 疝气 , 遗尿 , 尿频 ,尿闭, 水肿 , 遗精 , 阳痿 , 早泄 , 月经不调 , 崩漏 , 阴痒 ,胞衣不下 , 小便不利 , 带下 ,阴挺,不孕,癃闭, 痛经 , 闭经 ,阴肿 ...
中魁穴
穴位 名
中魁 zhōngkuí,出《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法:中指背侧靠近心脏端的指骨间关节中点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有桡、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和指背动脉分布。
作用与主治
主治: 噎膈 , 呕吐 , 食欲不振 ,呃逆, 鼻衄 , 牙痛 (齿痛), 白癜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2~0.3寸。
灸法:艾炷灸5~7壮。
按摩 :打嗝、呕吐时,用力压按中魁穴,能疏 通经络 ,通调三焦之气, 降逆和胃 ,打嗝很快就能停止。
穴位配伍
配 少商穴 、 太白穴 、 公孙穴 、 足三里穴 、 膈俞穴 、 心俞穴 、 胃俞穴 、 三焦俞穴 、 中脘穴 、 大肠俞穴 治噎食不下。
配 中脘 穴、 气海穴 、 支沟穴 、 足三里 穴、 照海穴 、 劳宫穴 治 反胃吐食 。
文献摘要
《医经小学》:……中魁二穴 ,中指第二节尖,治 反胃 。
《 针灸大成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
《外治寿世方》:鼻衄,用线扎紧手中指第二骨节弯曲之处即止。左流扎右,右流扎左,双流双扎 ...
中泉穴
穴位 名
中泉 zhōngquán,出《奇效良方》。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
取法:手用力稍屈,总伸肌健与腕背横纹交点靠拇指侧的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伸肌支韧带)、指伸肌腱。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手背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分布。
作用与主治
主治: 胸闷 , 胃痛 , 吐血 ,心胸疼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 中风 , 咳嗽 ,气喘 ,唾血, 腹痛 , 腹胀 , 腰痛 , 头痛 , 急慢惊风 , 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 疝痛 ,腕 关节炎 ,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及肘放散。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 :经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中泉穴,每次1~3分钟,可强健肌肉,并缓解 支气管炎 、 哮喘 。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 心痛 及腹中诸气痛不可忍者。
《 类经图翼 》:中泉,在手腕外间 ...
中枢穴
穴位 名
中枢 Zhōngshū,出《 素问·气府论》。中,指方位而言。枢,有枢要之义。本穴位在嵴椎第10椎节下间,近于嵴柱中部,为躯体转动之枢纽,故以为名。与嵴中、 悬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嵴中之“中”字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
经属
属 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3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健脾利湿 、 清热止痛
主治:嵴背、脾胃疾患等:如 腰痛 嵴强, 胃脘痛 , 食欲不振 , 呕吐 , 发热 , 黄疸 , 胃炎 , 肝炎 , 胆囊炎 , 视力减退,腹满,腰嵴强痛, 胃痛 ,不欲食, 腹胀 满, 腰背疼痛 ,不能俯仰, 发热恶寒 ,腰背痛,寒热, 感冒 ,腰背神经痛 ,视 神经衰弱 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
中庭穴
穴位 名
中庭 ZhōngTíng,出《 针灸甲乙经 》。中即中间,庭即庭院,此穴在 玉堂 和 膻中 之下,犹如宫殿前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取法: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5肋间,平第5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肋辐状韧带和肋剑突韧带、胸剑结合部。布有第六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宽胸 消胀 、 降逆止呕
主治:心胸和脾胃疾患等:如胸胁支满, 心绞痛 ,急性 胃炎 , 慢性胃炎 , 噎膈 ,饮食不下, 呕吐 ,呃逆, 心痛 , 小儿吐乳 , 咽痛 , 梅核气 ,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由上向下推中庭穴100次,可治疗 胸腹胀满 、呕吐、噎嗝等胃气上逆病症。
穴位配伍
配 支沟穴 治 胸胁胀满 。
配 俞府穴 、 意舍穴 治呕吐。
配 大陵穴 、 承浆穴 治小儿吐乳。
配 中府穴 治噎膈,停食,食反, 胸闷 。
配 俞府 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