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穴
穴位 名
风门 fēngmén,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热府。名解: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是 督脉 、足 太阳 膀胱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小菱形肌、上后同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菱形肌由肩胛背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臂丛发出,由肩胛提肌前缘,经该肌和菱形肌的深面,沿肩胛骨的内侧缘下降,几达该骨下角,分支支配大、小菱形肌和肩胛提肌。针经上述结构后,可深至第二肋间结构,其胸腔相参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所以要掌握针刺的深度。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宣肺解表 , 疏风清热 。
主治: 伤风咳嗽 , 发热头痛 ,目眩,项强,胸背痛, 鼻塞 多涕, 发热 , 头痛 , 咳嗽 , 哮喘 ,胸背彻痛, 痈疽发背 , 伤风感冒 ,颈项强痛,
鼻流清涕 , 咳嗽气喘 ,胸背疼痛, 呕吐 , 黄疸 , 水肿 , 角弓反张 ,发背,痈疽,现代又多用风门穴治疗
流行性感冒 , 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肺炎 , 百日咳 , 胸膜炎 , 荨麻疹 ,项背软组织劳损, 破伤风 ,背部痈疽,肩背软组织疾患, 遗尿
等。风门穴常用灸法可预防一切外感病证。
配伍
1、配 肺俞穴 、 大椎穴 治咳嗽、 气喘 。
2、配 合谷穴 治伤风咳嗽。
3、配 合谷 穴、 外关穴 治发热,咳嗽。
4、配 曲池穴 、 血海穴 治荨 麻疹 。
5、配 中冲穴 、风门穴、 印堂穴 治疗 风寒感冒 。
6、配 足三里穴 、 肺俞 穴、 胃俞穴 、 小肠俞穴 、 三焦俞穴 治疗青春痘。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不能向前或向内直刺或深刺,以免刺伤肺脏,引起气胸。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 针灸大成 》: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痛,目瞑,胸中热,卧不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门二穴,一名热府……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
《 针灸聚英 》:风劳呕吐,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
《 类经图翼 》: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 疮疥 等患。
《针灸大成》:主上气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