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三阳络 Sānyángluò,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通间、通门。三阳指手三阳经,络即联络,此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故名三阳络。

经属

属 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取法:先找到 支沟穴 (拾臂俯掌,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4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支沟 穴),直上1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血管、神经分布同 会宗
(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的属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的深筋膜,入指伸肌腱,深进经拇长展肌和深面的拇短伸肌,直达前臂骨间膜,以上诸肌由桡神经深支发出的肌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舒筋通络 , 开窍 镇痛

主治:口齿及耳部疾患等:如暴瘖,齿痛, 耳聋 ,嗜卧,肘臂疼痛,急性挫闪 腰痛 ,暴喑, 龋齿 痛,眼病,下 牙痛 ,失语, 恶寒发热 无汗
,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上肢痹痛, 头痛
,臂痛,暴喑卒聋,龋齿牙痛,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等。三阳络为针麻常用要穴,肺切除手术常用。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肘部;或斜刺透 郄门 ,前臂有麻胀感,并向指端传导。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用拇指指甲垂直下压三阳络穴,揉按3分钟,先左后右,可有效缓解牙痛。

配伍

配支沟穴、通谷穴、 廉泉穴 治失语症。

配 大包穴 、 阳陵泉穴 治嗜卧。

配支沟穴、 风池穴 、 廉泉 穴治暴哑。

配 合谷穴 、 曲池穴 、 外关穴 治手背痛。

配 耳门穴 、 听宫穴 、 中渚穴 治耳聋。

配 曲池 穴、 臂臑穴 治手臂痛。

配 大椎穴 、 百会穴 治嗜卧。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嗜卧,身体不能动摇,大温三阳络主之。内伤不足,三阳络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耳卒聋,齿龋,暴喑不能言。

《 针灸大成 》:主暴喑哑,耳聋,嗜卧,四肢不欲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