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水分 Shuǐfēn,出《 针灸甲乙经 》。出《 针灸 甲乙经》。别名中守(《 千金翼方
》)、分水(《太平圣惠方》)、风水(《针灸逢源》)。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取法:在上腹部,肚脐中央向上1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壁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通调 水道 、 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疾患等:如 腹胀 , 腹痛 , 恶心呕吐 , 肠鸣泄泻 , 水肿 ,腹水, 肠炎 , 肾炎 , 呕吐 ,不嗜食,绕脐腹痛,肠鸣, 泄泻 , 脱肛
, 小便不利 ,小儿陷囟, 霍乱转筋 ,腰嵴强痛,蛊胀, 小便不通 , 腹泻 , 反胃 ,吐食,腹坚肿如鼓,绕脐痛冲心,肠 胃虚 胀,腰嵴强急, 胃炎
,肠粘连,泌尿系炎症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孕妇慎用。

按摩 :水肿、腹水时用食指揉按腹部的水分穴 ,按至有热感为止。

穴位配伍

配 天枢穴 、 气海穴 、 会阳穴 治腹胀洞泄。

配 脾俞穴 、 肺俞穴 、 足三里穴 、 三阴交穴 治腹水、水肿。

配 关门穴 、复熘穴、 肾俞穴 治肾炎。

配 天枢 穴、三 阴交穴 、 足三里 穴治绕脐痛,腹泻, 纳呆 。

配 气海 穴治 气滞 水肿。

配 三阴交 穴、 脾俞 穴治 脾虚水肿 。

配 阴交 穴、足三里穴治鼓胀。

配 阴陵泉穴 、足三里穴治肠鸣泄泻。

配 肾俞 穴、 太溪穴 、 关元穴 治疗腰以下肿甚。

配 关元 穴、 中极穴 治小便不利。

配 肺俞 穴、 风门穴 、 三焦俞穴 、 外关穴 治疗风水。

配灸 水道穴 ,针足三里穴、阴交穴治腹胀。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痘,嵴强,里紧,腹中拘痛,水分主之。

《 外台秘要 》 引甄权云:主水病腹肿,孕妇不可灸。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针入八分,留三唿,泻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

《 针灸大成 》:主水病,腹坚肿如鼓,转筋,不嗜食,肠胃虚胀,绕脐痛,冲心,腰嵴急强,肠鸣状如雷声,上冲心,鬼击, 鼻出血 ,小儿陷囟。

《 针灸聚英 》: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玉龙歌》: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行针指要歌》: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