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下脘 Xiàwǎn,出《 灵枢 ·四时气》。别名 幽门 。下即下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是 足太阴脾经 、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取法:在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上3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健脾和胃 ,消积化滞

主治:脾胃疾患:如 胃痛 ,胃扩张,胃痉挛, 胃下垂 , 消化不良 ,急 慢性胃炎 , 肠炎 , 痢疾 ,腹中痞块, 腹痛 , 腹胀 , 泄泻 , 呕吐
,食谷不化,痞块, 胃脘疼痛 ,呃逆,不欲食,小儿疳疾,虚肿, 小便黄赤 , 反胃 ,肠鸣,急性 胃炎 ,慢性胃炎,腹坚硬胀,痞块连脐上,呕逆,日渐消瘦,
胃溃疡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孕妇慎用。

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摩时以手掌按揉下脘穴50~100次 ,对缓解腹痛,治疗消化不良、呕吐十分有效。

穴位配伍

配 中脘穴 、 内关穴 、 足三里穴 治胃炎,消化不良。

配 梁门穴 治消化道溃疡。

配 关元穴 治大便带血。

配 陷谷穴 治肠鸣,食谷不化。

配 中脘 穴治腹坚硬胀,痞块。

配 足三里 穴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配 天枢穴 、足三里穴治 腹泻 。

配足三里穴、 肾俞穴 、 膈俞穴 、中脘穴、 脾俞穴 治反胃。

配 天枢 穴、 上巨虚穴 治 便秘 。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足太阴、任脉之会。

《 针灸 甲乙经》: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 外台秘要 》: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六腑之谷气不转。

《外台秘要》:引孕妇不可灸。

《 针灸聚英 》: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痛,六腑之气寒,谷气不转,不嗜食,小便赤,腹坚硬,痞块,脐上厥气动,日渐羸瘦。

《 针灸大成
》:主脐下厥气动,腹坚硬,胃胀,羸瘦,腹痛,六腑气寒,谷不转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块连脐上厥气动,日渐瘦,脉厥动,反胃。反胃,先取下脘,后取足三里(泻),
胃俞 , 膈俞 (百壮),中脘, 脾俞 。

《胜玉歌》:胃冷下脘却为良。

《百症赋》:腹内肠鸣,下脘、 陷谷 能平。

下关穴

穴位图

穴位 名

下关 Xiàguān,出《 灵枢 ·本输》。下即下方,关指机关(即下颌关节),此穴在下颌关节部之下方,故名下关。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为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取法:闭口,食指和中指并拢,食指贴于耳垂旁,中指指腹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的血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肌腱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绕该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过该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用此穴。

作用与主治

作用:疏风 活络 、 开窍 益智

主治: 牙关紧闭 ,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 关节炎 ,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 神经痛 ,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 耳鸣 , 耳聋
,耳痛,牙车脱臼 , 口噤 颊肿, 三叉神经痛 , 面神经麻痹 , 腮腺炎 ,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
眩晕 ,足跟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脑膜中动脉,引起出血。

灸法: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按摩 :用双手食指指腹按压下关穴3分钟,可立即消除耳鸣症状,止 牙痛 。

配伍

1、配 听宫穴 、 翳风穴 、 合谷穴 治疗颞颌关节炎。

2、配 合谷 穴、 太阳穴 、 睛明穴 治疗三叉神经痛。

3、配 颊车穴 、合谷穴、 外关穴 治疗牙关紧闭。

4、配 耳门穴 、 听宫 穴、 听会穴 治耳聋。

5、配 阳溪穴 、 关冲穴 、 液门穴 、 阳谷穴 治耳鸣,耳聋。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足阳明、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牙痛,颊肿,下关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牙齿龋痛,耳痛。

《备急千金要方》:下关、 大迎 、 翳风 主口失欠,下牙齿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聤耳有脓汁出,偏风,口目歪,牙车脱臼。

《 类经图翼 》:主治偏风,口歪眼斜, 耳鸣耳聋 ,痛痒出脓,失欠,牙关脱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