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正营 Zhèngyíng,出《 针灸甲乙经
》。名解: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 目窗穴
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取法:取前发际到 百会 (正坐,两 耳尖 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 百会穴 )的中点作一水平线,再找到 目窗
(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前发际直上2横指处即是目窗穴)作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即是正营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着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腱膜下结缔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因此,又称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顶骨膜之间。由于该间隙在颅顶部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向前可达眶部,向后达上项线(枕骨)。此间隙内出血时,常形成较大血肿,血液的瘀斑可到上眼脸的皮下。因该隙内的血管,可通过导血管与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交通,颅外的感染,经此途径至颅内。因此,把此间隙的颅顶部称为危险区
,针刺时应严格注重消毒。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平肝明目 , 疏风止痛 。

主治:头部疾患:如 头痛 , 眩晕 ,齿痛,唇吻强急, 呕吐 ,头痛,目眩, 偏头痛 ,唇吻急强,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 神经性头痛 , 齿龈 炎,
牙痛 ,视神经萎缩等。

配伍

1、配 风池穴 、 头维穴 、 外关穴 治偏头痛。

2、配 颊车穴 、 下关穴 、 合谷穴 治牙关不利,牙痛。

3、配 风池 穴、 内关穴 、 印堂穴 治目眩,呕吐。

4、配 阳白穴 、 太冲穴 、风池穴治头痛、眩晕、 目赤肿痛 。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周围扩散。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头痛 头晕 时,用手指指腹掐揉正营穴,可快速缓解。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上齿龋痛,恶风寒,正营主之。

《 针灸大成 》: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 类经图翼 》:主治 头痛目眩 ,齿龋痛,唇吻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