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指阑尾管腔堵塞或伴细菌感染造成的阑尾炎性改变,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当属阑尾切除术。

阑尾炎·手术切除

但是,如果临床遇到不同意住院行阑尾切除手术,尤其单纯性阑尾炎,而只愿意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病人,中医医生们该怎么办呢?

20200810上午 急诊外科

该患者是一名70岁的老年男性,以“上腹痛1天”为主诉前往急诊就医。患者自昨日起出现上腹部疼痛,今日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胃中内容物一次。逐渐转移到右下腹。

急诊就诊时:患者腹软,上腹部及右下腹部有压痛,无肌卫、反跳痛。急诊外科为其行血常规、免疫组合、腹部B超等检验项目,右下腹声像图考虑阑尾炎伴粪石形成可能。

阑尾炎·右下腹疼痛

而后,急诊外科为其采取了抗感染治疗,并建议患者住院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急诊外科告知患者,急性阑尾炎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有阑尾穿孔、化脓、腹膜炎等可能,患者及其家属表示知晓,并要求继续抗感染治疗。

20200810上午 中医经典科

当天患者在行抗感染治疗前,又转至中医经典科门诊就诊。为什么呢?原来患者的女儿有一个熟人,因阑尾炎惧怕手术,曾经在毕主任门诊治疗后缓解。现患者本人也拒绝手术,故转而前往经典科就诊。

患者至经典科就诊时:右下腹和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畏寒明显,大便不畅。

体态体貌:形体偏瘦,面色恍白,精神萎,病人言语不多,声音偏低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中医诊断寒湿证。

由此联想到《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中记载的两张方子,一张是治疗阑尾炎最常见的方子,大黄牡丹汤;还有一张是薏苡附子败酱散,主要针对阴证的肠痈。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因患者的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范畴,且患者畏寒症状,体质相对虚弱,偏阴证,故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当然同时使用大黄牡丹汤通腑排脓消痈。具体处方如下:

败酱草30g 薏苡仁20g 黑顺片9g

大黄9g 憚桃仁10g 炒冬瓜子15g

玄明粉5g

本方中以败酱草为君,凉血祛瘀、消痈排毒;大黄、桃仁为臣,泻下攻积、祛瘀止痛;薏苡仁清热祛湿,利水消肿,炒冬瓜子除湿利水、排脓消痈,共以为佐;黑顺片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用为使药,以合景岳“从阳引阴”、“阴得阳生则泉源不竭”之意。

玄明粉既合大黄牡丹汤原方本意,又增强大黄的祛瘀致新、通腑泻下之功。

在诊疗过程中,毕主任当即为患者针刺足三里、天枢等穴位,患者的腹痛症状当时就有改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经典科“诊间求效”的诊疗原则。

处方取药后,毕主任嘱患者外科随诊。

20200813上午 中医经典科

患者自述第一天服药后腹泻5次,腹痛缓解,昨日腹泻3次,已完全无腹痛症状,仍有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舌颤,脉细缓。西医诊断急性阑尾炎。

故在维持原方的基础上,加入生白术10g 干姜3g
太子参10g,取附子理中汤之意,以调体质为主。在持续治疗患者肠痈的同时,兼顾其脾肾亏虚的病机。毕主任告知患者,暂不用抗感染治疗。

后患者于5日(20200817)后复诊一次,此时其大便日行两次,口干,上腹部不适,无恶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鉴于患者病情好转,故守方继进,连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方,续服一周后停药。

今日20200824患者随访,其病情已完全好转,大便正常,无腹痛。是为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方治瘥急性阑尾炎(无手术治疗,考虑单纯性阑尾炎)验案一则,特谨而记之。

作者:胡淳淳 南京中医药大学17级中医学八年制学生

指导老师:毕礼明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