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丸

方出《金匮要略》中,是治疗“寒气厥逆”的方剂,由茯苓、乌头、半夏、细辛4味药组成。

黄某,28岁,2005年4月14日初诊。

自初潮始痛经剧烈不断已13年,伴恶心呕吐,出冷汗。腹部喜温喜按,腰酸痛,月经量正常,色暗红,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带白无异味,纳可,口臭,二便调。末次月经4月1日。

月经史:15岁初潮,经期7天,月经周期30~34天。

生育史:1-0-1-1,已行输卵管结扎术。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一),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活动,质中,压痛。

西医诊断:(1)痛经。(2)子宫内膜炎。

治以温经散寒,清热调冲。予乌梅丸加味。

药用:乌梅、当归各9g,细辛、干姜、炒黄柏各5g,黄连、川椒各3g,桂枝、淡附片各6g,党参10g。5剂,隔日1剂,水煎服。

4月28日二诊:外感咳嗽有痰4天。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易方为赤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味温经散寒,化痰止咳。药用:茯苓、半夏、炒白芍、百部各10g,淡附片、细辛、通草,炙甘草各5g:,当归9g,桂枝6g,大枣6个,7剂。

5月5日三诊:4月29日月经来潮,经期无痛经。来诊当天经水已净,咳嗽已除,舌脉如上。守上方去百部,续进4剂,隔日服1剂。

按:赤丸与大黄附子汤同是治疗阴寒腹痛的方剂,前者所治为阴寒有饮,后者所治为里寒挟滞。赤丸原方有乌头一味药,处方时可用川乌,也可用淡附片代替,可减其燥烈之性。

2 乌梅丸

方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是治疗蛔厥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周某,23岁,未婚,2005年4月2日初诊。

痛经5年余未愈。腹痛拒按,经量多而色红夹块,伴恶心,大便频数,每次经期均需卧床休息,月经周期延后5~20天。

带下量多,色白时黄,质稠,无异味。末次月经2月19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以温经散寒,清热调冲。予乌梅丸加味。

药用:乌梅9g,细辛、干姜、黄连、淡附片、川椒、桂枝各3g,当归6g,党参10g,炒黄柏5g,益母草30g,7剂。

4月9日二诊:4月2日月经来潮,痛经明显减轻,已经可以上班,经期大便也正常。当天经水已净。舌脉如上,守上方去益母草,续进3剂。

4月25日三诊:舌脉如上,守4月2日方,益母草改为15g,5剂。

4月30日四诊:月经尚未行,舌脉如上,守上方续进7剂。

5月9日五诊:末次月经5月2日来潮,无痛经,今已净,舌脉如上。守4月2日方去益母草,7剂,隔日1剂。

按:乌梅丸是治疗蛔厥的方剂,很少有人用治痛经,或以为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痛经之中,如果患者并非属于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又因寒热夹杂者,即可投用乌梅丸治疗。而寒热药物的剂量,则可根据患者的具情况融会变通。

3 当归四逆汤

方出《伤寒论》中,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组成。

董某,24岁,未婚,2005年1月6日初诊。

11岁初潮,素有痛经病史,痛时手足逆冷。月经周期规律,经量较多,3~4天净。2004年11月21日因下腹剧痛住院治疗后缓解。1月4日B超检查发现:多发性子宫肌瘤(8mm×4mm,12
mm×8
mm,9mm×6mm),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9mm),宫腔内异常回声性质待查(26mm×24mm)。末次月经12月27日。西医建议刮宫治疗而未同意,转诊于中医。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以温经通脉,活血止痛。

予当归四逆汤加味。

药用:当归、炒白芍各9g,桂枝、炙甘草各6g,通草、血竭各4g,细辛5g,大枣6个,益母草20g,蒲黄、玄胡索、九香虫各10g,7剂。

1月3日二诊:服药后无不适,舌脉如上。上方去益母草,加五灵脂、川棟子各10g,7剂。

1月25日三诊:月经1月19日来潮,无痛经,今已净,舌脉如上。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消症。予消症汤(经验方)。

药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石见穿各15g,制乳香、制没药各4g,荔枝核,橘核各12g,牡蛎(先入)、海藻各20g,三棱、莪术各10g,14剂。

2月8日四诊:经期将近,无不适,舌脉如上。守1月3日方加益母草20g,14剂。

月经2月19日来潮,无痛经,量中等,4天净。

按: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因寒而厥的温通方剂,因此治疗因寒而致瘀滞不通的痛经,有比较好的疗效,通常与其他活血化瘀药物相伍,可以增强疗效。虽少腹逐瘀汤也可以治疗寒瘀引起的痛经,但其寒瘀的程度要较当归四逆汤严重,临床不可不辨。

发表于《山西中医》2005年第5期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