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每日一练:眩晕案
王某某,男性,74岁,于2013年3月4日初诊。
主诉:头晕2月余。
刻下:头晕不舒,有摇晃感,如坐车船,平素怕冷,衣服比常人多穿,进食后有痞满感,双胁有支撑感,口稍干,大便正常,舌偏红,苔白稍厚,脉浮缓大,重按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
六经辨证分析:
头晕不舒,苔白稍厚,脉浮缓大,重按无力,为太阴病。
进食后有痞满感,为中焦痞证。
口稍干,舌偏红,为热;平素怕冷,为寒,寒热夹杂属于厥阴病。
六经辨证:太阴厥阴合病。
治法:温中化饮消痞。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合半夏泻心汤。
制附片24 生白术30 生白芍30
干姜24 茯苓30 桂枝20
法夏24 黄连6 黄芩12
炙甘草15 枳实18 (7剂)
7剂服完,患者头晕减轻,胃脘痞满感明显减轻,舌偏红,苔白,脉浮大,重按无力,效不更方,原方再予14剂,2周后复诊,头晕痞满均消失,纳可,寐佳,舌脉同前,原方7剂巩固。
【按】此患者病机较为复杂,既有水饮上冲证,又有中焦痞证,又有表寒里热证,故比分而治之,运用治疗水饮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以及治疗中焦痞证的半夏泻心汤化水饮、开中焦、消痞证,取得较好疗效。
厥阴病提纲证,《伤寒论》第326条:“消渴,气上撞胸,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条文提示厥阴病基本病机为:上热下寒,热是真热,寒是真寒,寒热夹杂。因此只要符合寒热夹杂的病机皆可认为是厥阴病,这样就大大扩展了厥阴病范围,不局限于单单一个乌梅丸方证,诸如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多属于厥阴病方,本患者选择半夏泻心汤就是根据这个思路。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闫云科著。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