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治验

吴某,女,32岁。初诊日期:2003年2月21日。

患者平素脾胃不和,稍饮食不慎则吐,现愈来愈重,几乎每顿饭必吐,已一个多月,中西药治疗未见好转,极为痛苦,前来求治。患者面色不泽,眠差,倦怠乏力,舌红,苔淡黄,脉沉细乏力。

处方:

干姜6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

陈皮10g 竹茹12g杭芍12g柴胡10g

神曲15g 炒麦芽20g 炙甘草6g 炒枣仁1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2003年2月27日。服上方后,呕吐锐减,1周之中仅吐两次,苔渐退,脉沉细。依前法继续调理14剂,反胃愈。

【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出自于《伤寒论》厥阴篇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条文原意是虚寒下利,又复感外邪,医者不辨虚实误用吐下的治疗手段,致使脾胃更伤,脾气更陷,胃气更逆,形成的“寒格”证可用该方治疗。寒格的病机是上热被下寒所格拒,脾胃升降失常。上热则胃气不降而呕吐,下寒则脾气不升而下利。饮食入口即吐,表明胃热气逆尤甚,是辨别本证“上热”的关键。治当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补中。

初诊时本案患者“几乎每顿饭必吐”,即与原文“食入口即吐”相仿,为胃热气逆;“脉沉细乏力”属于脾阳不足,故证属上热下寒。《方函口诀》云:“此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膈有热吐逆不受食者,与半夏、生姜诸止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观本案患者过去的病案,可知前医屡用半夏、生姜等和胃降逆止呕之药无效,所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确属的对之方,故取用之。方中酌加陈皮、竹茹可加强清热和胃之力;加神曲、麦芽以健胃消食;加柴胡、芍药、甘草、枣仁可以解郁安神。方药病情十分切合,故药后呕吐锐减,疗效甚佳。

失眠治验

崔某,女,66岁。

失眠三月余,每夜仅睡4小时,甚则彻夜不寐,耳鸣,口渴,腹胀腹鸣,大便偏稀,时有胁肋胀痛,苔薄,脉沉弦。

处方:

法半夏10g 黄连5g黄芩6g 干姜5g

炙草6g 党参15g 大枣7枚柴胡10g

炒枣仁15g 生龙牡各30g 夜交藤15g 茯神12g

鸡血藤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7剂后,患者睡眠好转,每晚能睡6小时,口渴、腹胀、腹鸣消失,大便正常,本方略作加减,继服7剂。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痞满的常用方,而聂师却以此方加味治疗失眠,取得奇效,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证之病机亦属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热在上,故失眠不寐,耳鸣口渴;寒在下,故腹鸣腹胀,大便偏稀;寒热内阻,气机不利,故时有胁痛。聂师以黄芩、黄连,清在上之热,以干姜、法夏,除在下之寒,党参、炙草、大枣益气健脾,寒热得除,脾气得健,睡眠自会好转。上述药为治本之品。复用柴胡疏肝理气,鸡血藤活血舒筋,使气血调畅,心神得养。加之炒枣仁、生龙牡、夜交藤、茯神宁心重镇安神,患者失眠不寐等症定能减轻。综观全方,既用平调寒热之法,以除致病之因,又用宁心安神之药,以治病证之标,如此配伍,标本兼治。聂师治病,不但能够抓准病机,注重致病之因的解决,又要立竿见影,不忽视病人外在表现的消除,这是聂师治疗失眠、汗出等病处方用药的一大特点。

胸痹治验

许某,男,33岁,2008年12月19日初诊。

胸闷,心慌,气短。

患者有“三高症”即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近日胸闷加重,如有物堵塞,心慌,气短,便燥,唇暗,舌质略暗,舌尖红,苔薄根略厚,脉沉细弱。辨证为痰饮内阻,气阴不足,治以解郁宣痹,宽胸养心,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加减。

处方:

瓜蒌皮15g 薤白10g 法半夏10g 西洋参5g

太子参20g 天麦冬各15g 五味子3g百合30g

炒白芍15g 当归15g 郁金10g丹参20g

川厚朴12g 柴胡10g 天麻10g生石决明30g先煎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证减,胸闷心慌已微,便和。上方去生石决明,加玉竹15g,丹皮15g,虎杖15g,夏枯草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诸症大减,上方加减,调治1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瓜蒌薤白半夏汤首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记载该方主治“胸痹之为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临床用于痰饮壅塞胸中,致使胸中气机不畅,而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瓜蒌薤白半夏汤由瓜蒌、薤白、半夏组成,具有宽胸理气、荡涤痰饮之功效。方中瓜蒌开胸涤痰,薤白疏滞散结,半夏逐饮降逆,三药相合,共奏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效。生脉饮始载于张元素《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因其具有“气充脉复”之作用,故名生脉饮。方以人参大补元气为君,麦冬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为臣,五味子酸收敛肺止汗为佐使,三药相合,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津、敛阴止汗之功。聂老师认为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标之法,生脉饮为治本之法,标本结合,取效更捷。

医家简介

聂惠民(1935-),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教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伤寒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四大经典”国家级教学团队高级指导教师。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