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痹医案一则
徐某,女,40 岁,下岗职工。2007 年 6 月 14 日初诊。
患脑出血经救治成功,遗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半年余。近赴地市级医院复诊,先因故惊吓,后又食用香蕉,即感上脘闷胀顶逆,经调治而愈。近又因进食水饺,脘症再发,且日趋加重一周。刻症:水食不得入口,入即闷胀顶上脘而痛,吐出则缓。气上逆阵阵呃逆,嗳之不得,矢之不通。近日竟饮水亦然,身软无力,面㿠少神,动则喘喝,口气秽,小便黄,大便秘。患者惧,家人恐,中、西药杂投,日重一日。
查其舌黯、少津而黏、边黯点,苔白腻。脉关滑右著。病者外观一派虚证,但舌、脉之象实也,口气秽、便秘、溲黄可证矣。此乃真实假虚之证。病由情志抑郁又遭惊恐,胆气不畅,枢机失利,加之饮食不节,胃气失和。病者尚在康复中,气血失和久矣。当务之急在于通腑降浊,务使水食得入,否则皆为空谈。仲师曰:“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主之。”今加白芍缓急之用。
大黄10g,甘草10g,白芍20g。水煎1 剂,于18小时内分5~6次少少与之。
2007 年6 月16 日:药进非但未吐,反觉脘中舒畅,照方再进1 剂,日分4
次服。药尽,米水可少许进之。舌淡红、津润、边黯,苔白略腻。脉右略滑。拟方柴胡桂枝汤,疏达枢机、缓和胃气。
柴胡25g,黄芩10g,姜半夏10g,甘草10g,党参10g,生姜10g,大枣10g,桂枝15g,白芍15g。水煎1剂。分6次,日服3次。
2007 年6 月18 日:刻下,进流质饮食亦无明显不适。其夫来院询方,拟方香苏饮加味,和胃降浊、缓泻积热。
香附10g,苏叶5g,陈皮5g,甘草5g,党参10g,生姜10g, 冬瓜仁5g,大黄5g,大枣10g。水煎2 剂。日1剂,分3次服。
药尽,可进流质饮食加软食,食后舒且美。香苏饮加味再进2 剂,饮食调养,大好。后以平胃、保和等方调理近月,终获痊愈。
按:食痹,此病名较冷僻。“《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王冰注:‘食痹,谓食已心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中医大辞典》)
本文摘自《轩园医耘录》,作者:赵学道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