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某,男,8岁,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3日,感冒发热一周,每日上午11点半出现发热(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退,饮食精神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辨六经为太阳病,辨方证为桂枝汤方证:桂枝9g 白芍9g 生姜9g 大枣四枚 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二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1点后尚有低热(T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三剂,诸症解。(冯世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卷·胡希恕<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按语:患儿感冒持续一周未愈,近午而起,午夜自退,一般情况尚可。无阴证表现,同时也无口苦咽干、渴饮汗出等不适,很容易判断属太阳表证。

关键其热势特点是定时而作,在仲景书中定时发热的,还有几类情况,如少阳病有寒热往来,阳明病里实热结是日晡所剧,湿郁在表化热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病者,一身尽疼,日晡所剧者”,瘀血发热之温经汤证“暮即发热”,虚劳发热之“食已发热,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女劳疸之“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上述仅举其大概,而每一类定时发热又都有其相关的证候特点,在此不作展开。在《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正是由于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所致。胡希恕先生曾指出,气血言其体,营卫言其用,并曾专门引《素问·评热病论》论“阴阳交”一段文字阐述谷气(精气)与邪气交争的辨证关系,这段文字详见桂枝汤方证“条文解读”部分。

据证予桂枝汤二剂。在《伤寒论》54条中还有一段话,就是服药时间的问题,叫“先其时发汗则愈”,本案虽未直接记录,但应是按照大论用法,胡希恕先生在讲解54条时专门强调过,大概是是在发热前两个小时服药。

服桂枝汤二剂后,热势趋平而仍有,时间也改为下午,仍是定时发热,我们可以排除上述分析的其它几类情况,在这里以桂枝汤合小柴胡加生石膏,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伤寒论》97条讲“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引入,与正气相抟……”,患儿已反复发热近一周,脉见虚数,营卫不足,患儿未必能准确表达口苦咽干等不适,但邪热入里的可能是不可忽视的;二,胡希恕先生对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有着深刻体会,有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45~9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与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尤其小儿肺炎更多本方证,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及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摘自《经方医学讲义》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