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高热经验分享

—1— 高热不退或反复高热的患者,用抗生素疗效差,该如何处理?

反复高热的儿童患者,相信大家经常在临床中见到,比如这几年春夏季节流行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以及冬春季节的流行性感冒。

这几个临床常见病都会有患儿出现高热,用退烧药后热退不彻底,过几个小时又会发热,而且抗生素无效,在临床用药处理比较棘手。

我没学中医以前,一般按照西医思维,先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退热,如果又发热,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增高,就会应用抗生素。

还不好转,就另外换一种抗生素,合并应用抗病毒药。比如,一开始用青霉素,过两天用头孢,再不好就用阿奇霉素。

总之,明明知道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又不能不用,怕有细菌继发感染。

同时,也有很多患者家属要求应用抗生素消炎。这样,就推动了抗生素的滥用。

但是临床效果并不好。有些患儿迁延不愈或者病情加重,就到医院住院,又继续应用抗生素治疗!

—2— 我从中医角度重新思考疗效显著提高

我跟师父学习了《伤寒论》后,对这类反复发热的患儿,重新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他们都有这些共同特点:

1、一开始发烧,用了退烧药以后,也出汗了,体温也降到37℃左右,但是过了三到五个小时以后,又开始发热,再用退烧药还有效。

2、但是过了几个小时,就又开始发烧,有的孩子甚至一天之内应用三次以上退烧药。

3、患者过来就诊的时候,皮肤湿润,汗出津津,体温在38℃以上,舌苔白厚或者黄厚,脉浮大有力。

回顾《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当为“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需要说明一下,222条承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似三阳并病之候,但有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里热炽盛的表现,汗、下、温针皆为误治。

如果伴有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说明里热仍炽,并有津伤,应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伤寒论》中这些条文提示我们——

汗出表证已解,仍发热,脉洪大或者滑实,说明里热炽盛,病在阳明,已不在表。

或者是感受温燥邪气,同时患儿有食积内热,两热相合,肺胃俱热。

此时就应该清里热为主,因汗出多,气耗津伤,也要兼顾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一般用药一付,即可退热,两天就可痊愈。

—3— 病案分享

病案一:

这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感冒后,反复高热3天,口服“臣功再欣”后出汗,体温降到37℃左右,大约5个小时以后又开始发烧,体温可升到39℃以上。

当时看孩子头上有汗,测体温38.7℃,面色潮红,舌苔黄厚,脉急促有力。

给予白虎加人参汤两副,竹叶石膏汤一副。

电话随访,服药一次后安睡,醒来后体温37℃。服完第二服药,体温降至36.5℃,精神如常,服完第三副药,未再发热。

病案二:

这是一位11岁的男孩,反复发热两天,自服臣功再欣,上午服药后汗出热退,下午又开始发烧,下午加服阿莫西林,晚上又开始发烧。

给予白虎加人参汤,服药一次热退,体温36.8℃,服完第二副药就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了,未再服用第三副药,观察三天未再发热,痊愈。

病案三:

这位患者是一名成年人,40岁,在工厂上班,发热39℃,咽喉疼痛,乏力,思睡,自服三九感冒灵,无效;又加服阿莫西林、罗红霉素,仍然无效。

微信发照片看他的舌苔白厚,中后部略黄,扁桃体肿大三度,咽部充血。

给予白虎加人参汤,服一副药热退,咽喉疼痛缓解,服完第二副药开始上班,电话询问是否服用第三副药,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状如常人,病愈。

作者:李建江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