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某,男,26岁,河南开封人。前些时间曾在QQ给我留言,叫我开方治疗,我做不到网络治疗,于病人找了我空间里的一个处方(只见黄芪30党参30茯苓30厚朴15等药,还有些药不记得了,我自己也不记得他是找了我的那个处方),自行去药店抓药吃,吃了几天效果不错,于2012年8月8日星期三到浙江找我治疗。病人自述2011年农历2月份做摩托车受寒而胸口心窝处疼痛,当时也没有怎么治疗。到2011年7月份起腹泻了40余日,从此以后就不时鼻塞,长期腹泻而走上了四处求医之路,病情越治越重。

刻诊,病人咽中有痰阻,痰稍黄,以水样为主。脉沉细弱无力,而脉像稍有些浊涩感。舌淡苔滑。

病人还来了一大堆中医处方,我收集了数方。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有一姓韩的中医处方,患者说这位中医名气很大。处方上诊断:脾气下陷,湿浊内停。用药:猪苓10泽泻10益智仁6升麻10柴胡10羌活10防风10半夏10陈皮10苍术10神曲10炒麦芽10炙甘草6生姜3片、大枣4个。

荆芥6 防风6 羌活6 川芎6 厚朴15 党参9 陈皮9 茯苓9 蝉脱9 僵蚕9 藿香9 炙甘草2 生姜3片 大枣4个

猪苓10 泽泻10 益智仁15 升麻10 柴胡10 羌活10 防风10 半夏10 陈皮10 苍术10 神曲10 炒麦芽10 炙甘草6 生姜3片 大枣4个

猪苓10 泽泻10 益智仁6 升麻10 柴胡10 羌活10 防风10 半夏10 陈皮10 苍术10 神曲10 炒麦芽15 炙甘草6 生姜3片 大枣4个

这位韩名中医,从他的处方上来看,是完全不对路的,病人先伤于寒,后又腹泻40余日,病人的气阳已是大伤,虽说他的诊断是“脾气下陷,湿浊内停”,这诊断没错,但脾为什么下陷,是阳气伤了无力升清,湿浊也是因为阳气伤了无力气化所至。所以治疗的核心是在补气温阳,而不是乱用苦燥渗利和风药升提。病人气阳大亏再这样的治,只会加重病情。因为渗利药直伤肾,肾气更耗无力气化则湿浊更重;风药过用,向外发散,亦图伤气阳。还好病人年青,身体的底子好,如果是一个老年人,弄不好,治出个戴阳症出来了。中焦不运,亦是因为命火亏虚,脾阳不足(脉沉弱,舌淡,久泻,这些全是气阳两虚的表现),所以治疗这种中焦不运,不是一味的去用神曲、麦芽等消导药,而是补气温肾运气为治,消导药是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消法,也是直损中气的,脾肾阳虚之人,一见消化不良就用消导药,只会越治越严重。从这处方上来看,治病人刚受寒时,所见的中焦不运挟带湿阻还有些对路,因为那时病人体质尚可,外邪一去,稍做调理大可康复。但就这处方上来看,治疗受寒当时也是病重药轻。

某名医处方:第一方:霍香15佩兰15苍术15白术15元胡15佛手15焦四仙15扁豆15黄芪15当归10甘草10苦参20芦根30知母20黄柏15白芍30丹参30郁金15薏仁15瓜蒌皮15瓦楞子20;

第二方:生内金20生麦芽30桂枝10白芍20霍香15佩兰15丹参30郁金15枳壳15瓜蒌皮15杏仁10辛夷15苍耳子15佛手15薄荷5焦四仙15茯苓20甘草10扁豆20元胡15。

这位名医更是离题万里,治疗的方向都错了,气阳大伤的病人,还用苦参20芦根30知母20黄柏15白芍30丹参30郁金15薏仁15瓜蒌皮15瓦楞子20这大队的寒药,这是治疗方向性的严重失误。病人自述服了这医生的药后,胃痛得不得了。病人虽说见痰稍黄,就以为是热,这是诊断的不足之处。看痰的寒热,痰的颜色是很关键,但热痰的黄是黄得很粘很黄,鼻子里的气息亦见热,尿黄,便结等症状群来综合体现的。而这病人的痰虽说见黄,但还是以水样痰为主,这还是说明了这是寒痰,稍见黄是痰在体内郁久化热而,稍黄也只能说是稍稍有点热,热并不重。

焦作中医院处方,第一方:干姜10细辛5五味子10炙麻黄10白芍20半夏10桂枝10桔梗10枳壳10山药30山萸肉30蔻仁10苡仁30升麻5炙甘草5砂仁10

第二处方:炙麻黄10制附子20细辛5桂枝15五味子10干姜15白芍20半夏15山萸肉30补骨脂20菟丝子20辛荑10炙甘草10桔梗10

这位焦作中医院的医生从处方上来看,方向性要合路些,但还是不对症。这两个处方上来看,主要是以酸收和辛温为治。病人久泻,元气脱是可用些酸味药来收元气,但这不是治本之法。阳虚要用温热药,但选择温热药也不能一味的只用辛味的温热药,“四逆汤”是温阳的代表方,但处方中也是用大剂至甘之味的甘草配合干姜和附子,取“辛甘化阳”之效,少了甘草就不是四逆汤了。病人见阳虚,又见湿阻,这样的治疗,大剂的酸收之药在用,反而不利化痰湿,这样的长期治下去,往往把一个寒湿之病治成一个湿热病出来。

病人还有好些处方,只是有的字迹实在太草看不懂,有的则是糊乱开方,杂得不得了,实在没有必要拿来看。

我开处方:生黄芪50苍术30陈皮20姜半夏15干姜20炒山药30补骨脂20炮附子20仙鹤草30麻黄5当归10黄芩15。

生黄芪、苍术、陈皮、姜半夏、干姜、运脾温中化痰湿;生黄芪、炒山药、干姜、补骨脂、炮附子,这是变通四逆汤,甘草太腻,不利湿重病人,先贤说中满不用甘,本病人痰湿的标症重,所以去甘草之甘腻,而用黄芪和山药之甘来代甘草,山药、补骨脂合用还能固肾气。固肾气的药很多,但考虑病人痰湿重,所以菟丝子、山萸肉等药目前来说不太适合;立秋已过,大气开始下降,病人又是一个久病气阳下陷之人,所以酌加麻黄,配合黄芪、干姜、炮附子、补骨脂等补气温阳药,通过麻黄风药的上扬之性,可以把阳气适当的提一提。鼻为肺之门户,病人说吃了我QQ空间里的处方后,鼻子会通畅,这是因为那处方以补气为主,肺主气,肺气足则鼻之门户利,酌用麻黄宣肺以开肺窍;因病人久泻,加用仙鹤草之涩以固肠,仙鹤草一药,金华民间称为“脱力王”,平时煎服有固元气的效果,所以本人移用于久泻、漏症等病,效果理想;血为阴物,不能自运,得有气阳的推动和温煦才能运,病人气阳两虚血必为之不运,所以酌加当归以和血,但不能用太大,当归质润多脂,量大反而会滑肠而至泻;病人痰稍见黄,加黄芩以清之,用黄芩之目的有三,一是苦燥,和苍术、陈皮、半夏合用能增加去湿之效果。二是性寒能泻,方中用了大量的补气温阳药,又用了麻黄,虽说是寒痰,但已开始见热象,所以有必要加些黄芩以清之。三是黄芩的苦寒之性,可以制约补气升阳药和风药的升提,这样为治,虽说补气温阳加风药升提,但不会提得太过。

治腹泻,有先人有提出“利小便以实大便”,这是针对病人湿重,身体正气充足之人。本病先是受寒,后是久泻,阳气已是大亏,再用利水药去湿(利水必伤阳),只会图伤阳气,攻其无故。河南省中医院的治疗,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此。除非病人的湿邪已经非常重了,才好去用渗利药,比如气阳两虚的水气凌心,开始治疗时必要用大量的利水药来救心,但大剂利水药在用时,也必要加用温阳药,以防阳脱。

本案病人,地处江北开封,农历二月天气大寒。严重受寒而伤心阳,才见心窝痛。才见心窝痛时,用大剂生姜(50-100克)加些红糖煎吃就好的,本人小时在山村里,也常见村中人天寒野外作业而受寒心窝痛的,都是一碗姜汤而愈。如果会温酒的,受寒心窝痛时,一杯白酒也常常能治好(我爸爸今年正月去菜地里,被雨淋湿也见心窝痛,当时我在杭州看李学铭前辈,妈妈来电话问我吃什么药,我叫爸爸喝白酒,酒后不到十分钟就缓解)。

病人因受寒,伤了阳气,到了农历七月,已是立秋之时,天气下降,于是元气下陷而腹泻。这时只要用“附子理中汤”酌加些风药为治亦能速愈,但泻了40余日后,已是重症了。一年的误治,以至于病越治越重,还好,本患年青,身体的底子还好。如果本来就是一个阳虚体弱之人,又会如何呢。

清代徐大椿说“伤风不醒便成劳”,现在社会,为什么会这么多病人,很大一部分就是一个小小的伤风没治好,越治越重而成。

作者:吴南京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