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暑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感受夏季暑邪,而致使机体出现阳热偏盛,伤津耗气的一种证候。临床表现为壮热头痛,心烦口渴,面赤汗出,尿赤短少,脉洪数;或伴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常见于感冒、暑厥、呕吐、泄泻、痢疾、霍乱、腹痛、头痛等病证中。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感冒、暑厥、呕吐、泄泻、痢疾、霍乱、腹痛、头痛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暑湿感冒,症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呕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宜清暑祛湿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
2、暑厥
若夏令炎暑季节,久曝烈日或久劳于高温之下,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卒发暑证,称为暑厥,症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谵妄,醒后则头晕,头痛,胸闷身热,面色潮红,脉洪数,治宜清暑解毒开窍,方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3、呕吐
如夏令暑湿秽浊之气阻于中焦,内扰胃府,浊气上逆,则发为暑证呕吐,症见突然呕吐,可伴发热恶风,头痛肢倦,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治宜硫邪解表,芳香化浊,方用藏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4、泄泻
若夏令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发生暑证泄泻,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膩,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5、湿热痢
若暑湿、邪毒相搏结,化为脓血,暑证见于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银花。
6、霍乱
若感受暑湿秽浊之气,郁遏中焦,清浊相混,乱于肠胃,上吐下泻,而成霍乱,症见吐泻骤作,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头痛,发热,口渴心烦,腹中绞痛,舌苔黄膩,脉象濡数,治宜清热化湿,辟秽泄浊,方用燃照汤(《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或蚕矢汤(《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7、腹痛
若夏季暑湿之邪阻于腹中,脾胃运化失调,气机阻滞,而发为暑证腹痛,症见腹痛拒按,脘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苔黄膩,脉象濡数治宜泻热通腑,方用大承气汤(《伤寒论》)。
8、头痛
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便溏,苔白膩,脉濡,治宜祛风胜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病因
病因
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挟湿,暑湿伤于肺卫,则卫表不和,肺气不清,而发为本证。
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症情分析
暑性炎热升散,故见发热恶热,汗出多;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尿短黄等症;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苔白或黄;暑闭心神,引动肝风,则见神昏,甚至卒然昏倒、昏迷、惊厥、抽搐;暑闭气机,心胸气滞而见胸闷;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腹痛、呕恶;肺气闭阻,玄府不通,则为无汗、气喘。
治疗
治法
清解暑邪
方药
新加香薷饮或清络饮。
常用中药
香薷、扁豆花、厚朴、银花、连翘、荷叶、金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竹叶。
转归预后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决定了其病机转归。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其性炎热,阳性升发,多直入气分,可致媵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大量汗出,往往气随津泄,又可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气阴两虚多见。另暑热之邪上升,可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以上即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之临床特点。此外,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故暑湿又多阻滞于中焦,从而影响气机升降流行。同时湿为阴邪,可耗伤阳气,所以暑湿初患,多气阴两虚,日久则阴阳俱虚。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