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阴阳两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脏腑阴液阳气俱虚,以眩晕耳鸣,神疲,畏寒肢凉,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是全身阴阳俱虚所出现的一系列虚弱症状的概称。本证多因久病不复,阴阳俱损,或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所致。常见于许多疾病后期。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其它名称

阴阳两亏证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肺痨

临床表现为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治宜滋阴补阳。方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久病不复,阴阳俱损,或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神疲,畏寒肢凉,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

症情分析

阳气虚损,心神、清窍失养,故神疲,心悸,眩晕耳鸣;阳虚不得温煦,阴寒内生,故畏寒肢冷;阴精亏虚,机体失养,则腰酸;阴不制阳,虚火内生,则五心烦热;舌淡少津,脉弱而数,为阴虚阳弱之象。

治疗

治法

滋阴补阳

方药

八味地黄丸。

常用中药

山茱萸、山药、丹皮、云苓、泽泻、熟地、五味子、炙黄芪。

转归预后

本证多发生于久病患者,往往由于阴虚及阳,或阳虚及阴所致。阴阳两虚进步发展,则阴阳俱竭,其表现为既有水肿、少气喘逆、声音低微、目光迟钝,又有潮热、舌上脱液、口腔起霉、呃逆、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微数欲绝等危重症候。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