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经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太阳经证,中医病证名。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又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可见于外感热病初起的表证阶段。太阳伤寒证常见于感冒,咳嗽,喘证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太阳经病、太阳表证
发病部位
太阳经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外感热病初起表证阶段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出现本证多为太阳伤寒证,临床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紧。治宜辛温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喘证
出现本证多为太阳伤寒证,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宜宣肺散寒。方用麻黄汤合华盖散。
病因
病因
本证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表现
临床表现
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
症情分析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故恶风寒;足太阳经脉自头项下行于背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则头项至背部牵强作痛;正邪抗争于太阳肤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由于患者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太阳经证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别。
1、太阳中风证
卫为阳,营为阴,风寒外邪以风邪为主侵犯太阳经,卫气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相争则发热;风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由于汗出,肌腠疏松则恶风;若外邪侵及肺胃,肺气失宣则鼻鸣,胃气失降则干呕。
2、太阳伤寒证
风寒外邪以寒邪为主侵犯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则见恶寒;寒邪郁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有发热;寒性收引,卫阳郁遏,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故头身疼痛;寒性凝滞,肤腠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寒邪袭表,脉气亦鼓动于外,脉管拘急,故脉浮紧;寒邪束表,肺气失宣,则呼吸喘促。
治疗
治法
祛风解肌,调和营卫或解表散寒
方药
麻黄汤或桂枝汤。
常用中药
麻黄、桂枝、白芍、杏仁、生姜、大枣、浮萍、荆芥、防风、紫苏叶等。
针灸治疗
1、太阳中风证
(1)针刺取穴风池、风府等,浅刺疾出,每日1-2次。
(2)推拿于风池、肩井、背部、 大椎处揉摩,以有酸胀或热感为宜,每日1-2次,每次2-5分钟。
2、太阳伤寒证
(1)针刺取穴风门、风池、台谷等,针用泻法,每日1-2次。
(2)推拿于风池、肩井.大椎及背部区域揉捻摩擦,以有酸胀或有热感为宜,每1-2次,每次2-5分钟。
转归预后
若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可循经入腑,可导致太阳腑证,腑证又有蓄水证和蓄血证之分。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