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燥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肺痿、咳嗽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肺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肺痿、咳嗽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咳嗽
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等症,治宜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方用二冬二母汤(《症因脉治》)加减。
2、肺痿
症状可见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粘稠,或咳痰带血,甚则气急喘促,皮毛干枯,形体消瘦等,,治宜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方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沙参、玉竹。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时处秋令,或干燥少雨之地,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伤津及肺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症情分析
肺乃娇脏,喜润恶燥,燥伤肺阴,热灼津液,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燥伤肺络,则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燥伤阴液,则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为燥热伤阴之象。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为外感生燥伤阴之象。
治疗
治法
润燥养肺,清热解表
方药
桑杏汤、杏苏散加减。
常用中药
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针灸治疗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太溪、照海,毫针泻法。
转归预后
外感燥邪,一般病程较短,若治疗及时,较易治愈。内燥则病程较长,较为难治。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