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阳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胃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虚衰,胃失温煦,以胃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脘痞,畏冷肢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胃脘痛、呕吐、噎膈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胃虚寒证、胃阳亏虚证
发病部位
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胃脘痛、呕吐、噎膈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胃脘痛
临床多见胃脘隐隐作痛,常在空腹时反复发作,得食、得温、得按则痛减,畏进冷食,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脉弱等。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若泛吐清水多者,可见陈皮、半夏、茯苓以降逆和胃,若胃寒痛甚者,可加良附丸。
2、呕吐
以呕吐清水为主或进食稍多,或生冷不适发生呕吐,伴面色晄白,畏寒喜暖,四肢欠温,口干而不欲饮,舌质淡,苔薄腻,脉濡弱。治宜温胃止呕,方用小建中汤去饴糖,加生姜、半夏、陈皮等。
3、噎膈
其特点是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伴畏寒肢冷,脘腹胀闷,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干姜、旋覆花、代赭石等药物。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症情分析
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故胃脘冷痛;性属虚寒,故其痛绵绵不已,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食后、按压、得温均可使病情缓解;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则食少,呕吐清水或夹不消化食物;阳虚气弱,全身失于温养,功能减退,则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阳虚内寒,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象。
治疗
治法
温补胃阳
方药
建中汤。
常用中药
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炙甘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