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脾气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脾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咳嗽声低,气短而喘,吐痰清稀,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常见于感冒、咳嗽、喘证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
其它名称
肺脾两虚证
发病部位
肺,脾
相关疾病
感冒、咳嗽、喘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临床以年高体弱,大病初愈,久病缠绵,妇女产后正气未复者为多见。脾气不足则气乏生化之源,肺气不足则少气短气、表卫不固,所以极易外感风寒而患感冒。除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束表的症状之外,当有自汗,短气,倦怠,脉虚无力等肺脾气虚(主要是肺气不足)的表现。若兼痰饮,则咳嗽痰白,治宜益气解表,宣肺化痰,方用参苏饮(《和剂局方》);若卫气不固,自汗多而经常感冒,则宜益气固表,托邪外出,祛风止汗,方用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气虚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2、咳嗽
临床见咳嗽日久肺气受伤失于清肃,脾湿聚而为痰,其病先起于肺而渐及于脾,咳嗽,痰多色白,食少,脘胀,便溏,肢倦,苔白,脉缓,甚至少气,自汗,均为脾肺气虚的见症。治当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方用白术汤(《洁古家珍》)、六君子汤(《妇人良方》)。
3、哮喘
临床见咳喘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闷短气,恶心,纳呆,舌苔白腻,脉滑。因脾气不足,痰湿内盛,气道被阻,肺气失降。治宜补脾益气,祛痰降气以平喘,方用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子病及母,影响脾气;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上不生金,累及于肺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症情分析
久病咳喘,肺气虚损,呼吸功能减弱,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则咳嗽不已,气短而喘;肺气虚,不能输布水津,聚湿生痰,故咯痰清稀;脾气虚,运化失职,则食欲不振而食少,腹胀,便溏;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气泛溢肌肤,则面部虚浮,下肢微肿;气虚全身脏腑功能活动减退,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运血无力,面部失养,则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为气虚之征。
治疗
治法
补肺健脾
方药
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常用中药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陈皮、半夏。
针灸治疗
1、针刺
取定喘、膏肓、肺俞、太渊、尺泽等穴,针刺用补法,或补泻兼施。各穴亦可加用艾灸。
2、耳针
取平喘、气管、牌、肺、交感,皮质下等。每次取2-3穴,用强刺激,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穴位埋线疗法
选取定喘、大推、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等穴,埋植羊肠线,每20-30天1次,连续数次。
转归预后
本证多出现于慢性咳喘之老年患者,故多由肺气先虚而渐及脾脏,以致脾气也虚,脾既虚则气乏化源,肺气也愈见不足;甚者五脏之气俱不足,肾之精气也就来源日少,可形成脾肺肾三脏俱虚之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