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营两燔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气营两燔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外感病中气分证与营分证表现同存,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或神昏澹语,斑疹隐隐,便结尿黄,舌红或绛,脉洪数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多见于素体阴亏者或内有积热者。常见于风温、春温、暑温、冬温、瘟疫等疾病中。西医学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中期,以及红斑狼疮等内科胶原性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flaring heat in qifen and yingfen
其它名称
气营同病
发病部位
气分,营分
相关疾病
风温、春温、暑温、冬温、瘟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 风温
因风温外袭犯肺,故身热而兼有咳嗽,胸闷;波于营分,则见烦扰不寐,斑疹隐隐,治宜宣泄肺热,凉营透疹,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去荆芥、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等。
2、春温
乃伏邪里发,泛于营,溢于气,症见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心烦躁扰,痉厥神昏,乃气营热炽,火盛生风之象,治宜清气凉营,方用加减玉女煎(《温病条辨》)。已见痉厥者,加羚羊、钩藤之属。
3、暑温
以暑性蒸散,暑易伤心,暑多挟湿为特点,症见高热灼手,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时有谵语,舌红绛,苔黄,或兼膩,脉洪数等,由暑邪盛于气营,蒸津为汗,内镭灼心,挟湿为虐,治宜清化暑热,凉营解毒,方用白虎汤(《伤寒论》)合神犀丹(《温热经纬》)加减。
4、冬温
多由冬时应寒而反温,人感不正之气,热毒内侵,燔灼于里所致,症见壮热不寒,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苔黄,属气热灼津,营热找心而成,治宜清气凉营,泄热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病因
病因
本证是由温热邪气侵入气分而未解,并继续深入发展,波及营分,形成气分热邪未罢,营热毒又盛的气营两燔之证。
表现
临床表现
壮热口渴,烦躁不寐,头痛,神昏,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数等。
症情分析
气分与营分的邪热并盛,气分热炽,蒸灼于内,故见壮热,口渴,头痛;营分热炽,迫于里,熏于心,故见心烦,躁扰,不寐,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治疗
治法
清热凉营
方药
清营汤。
常用中药
生石膏、知母、连翘、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生地黄、水牛角、牡丹皮、羚羊角粉、钩藤、僵蚕。
针灸治疗
取大椎、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十宣,以清泄气分之高热;取曲泽、中冲、少冲、血海等穴可清泄营分之血热。手法宜用泻法,每日1-2次。神昏谵语者可加人中;动风抽搐者加委中、行间等穴。
转归预后
本证多见于素体阴亏者或内有积热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感邪化火,津气内夺,亦易演成本证。素体阴亏者,常兼有舌体瘦,脉细,晡热益甚等,治宜兼顾其阴,多用甘寒,少用苦寒。内有积热者,病势速而重,脉洪大,气粗汗多,须防火势燎原,宜大剂重投,苦寒清解。若邪毒盛者则用重剂苦寒直折。小儿则宜驱邪固本,防其邪盛正脱。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