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血燥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风热血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风热之邪损伤阴血而化燥,形体失其濡养,以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目赤干涩痒痛,咽喉红肿干痛,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风热疮、面游风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
其它名称
风热化燥证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疾病
风热疮、面游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风热疮
临床表现为皮疹为鲜红或紫红色斑片,鳞屑较多,皮损范围大,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等;舌红,苔少,脉弦数。治宜清热凉血,养血润燥。方用凉血消风散加减。
2、面游风
临床表现为多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祛风清热,养血润燥。方用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为风热之邪损伤阴血而化燥,形体失其濡养。
表现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目赤干涩痒痛,咽喉红肿干痛,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症情分析
风热伤络,灼伤阴血,风盛则痒,则皮肤干燥瘙痒脱屑;风易袭头,则目赤干涩痒痛;风热伤肺,热伤阴液,则咽喉红肿干痛,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为热象。
治疗
治法
疏风清热润燥
方药
消风散。
常用中药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