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津亏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大肠津亏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津液亏损,肠失濡润,传导失职,以大便燥结、排便困难及津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疾病中。西医学中习惯性便秘、全身衰弱致排便动力减弱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炎症恢复期肠蠕动减弱引起的便秘中可见本证。
其它名称
肠燥津亏证、肠道津亏证、大肠液亏证
发病部位
大肠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习惯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便秘
多因胃肠有热,津液受热邪煎熬,肠道涩滞。症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治宜泄热润肠通便,方选清燥润肠汤(《医醇賸义》)或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2、老年便秘
年老体虚,阴津不足,肠液亏少,无水行舟,症见大便困难,努责难下,治宜滋阴润肠,方选天地煎(《症因脉治》)加黑芝麻、胡桃肉、生首乌等。
3、产后便秘
因新产气血耗损,血虚津枯,肠失濡润而症见大便秘结,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口干,舌淡少津,脉细,治宜养血生津润肠,方选四物麻仁丸(《症因脉治》)。
病因
病因
外感温热病邪,入里化热,热灼津伤,肠道失于濡润;产后失血过多,阴亏津少,肠道干燥;高年脏气虚衰,津液不足,传导无力,便结肠道;素体阴亏之体,虚热伤津,肠道津液不足;久病伤阴,或误汗、误下伤及阴津,津伤而肠道失于滋润,发为是证。
表现
临床表现
大便干结难解,或状如羊矢,口千咽燥,口中臭秽,头晕头痛,神疲乏力,舌质红苔燥少津,脉实或细数。
症情分析
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表现为大便干结难解,或数日一行;阴伤于内,故口干咽燥;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行,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故见头晕头痛、神疲乏力;肠道不得通降,胃浊上泛,则口中臭秽;舌红苔燥、脉细数为阴液亏虚之征。
治疗
治法
泻热润肠通便
方药
清燥润肠汤。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麻仁、郁李仁、瓜蒌仁、生首乌、肉苁蓉、白蜜、枳实等。
针灸治疗
1、取穴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大肠俞,配穴取太溪、复溜、脾俞、胃俞。
2、先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留针15-20分钟,再刺大肠俞,平补平泻。配穴可用灸法。
其他治疗
推拿手法
一指推、按、摩、揉等。取穴中脘、关元、天枢、大横、脾俞、胃俞、肝俞、肾俞、大肠俞、八醪、长强、足三里。
转归预后
大肠津亏证若由邪热伤津所致者,热退津复则愈;由产后血虚所致者,血气得复则肠道濡润;而由老年津亏或素体阴亏所致者,常形成习惯,必须坚持摄养与药食并治,方可缓解。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