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肺气虚弱,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或有自汗,畏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虚劳等疾病中。西医学中复发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lung qi

其它名称

肺气不足证、肺气亏虚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相关疾病

咳嗽、哮喘、自汗、虚劳、复发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咳嗽

常以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语声低微,疲乏无力,面白自汗为特点,此由肺气虚弱,气失所主,清肃无权而成咳嗷,治宜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

2、哮喘

每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等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特征,是由肺气不足,肃降失职,肺气上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敛肺定喘,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增黄芪治之,白果、五味子、晷粟壳等敛肺之品可酌情选用。

3、自汗

其临床表现常以自汗畏风,动则益甚,不耐风寒,容易感冒等为特点,是由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止汗,方选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多酌情加入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等敛汗之品。

4、虚劳

常见短气自汗,时寒时热,咳嗷,声音低怯,易于感冒,经久不愈等特征,缘由秉赋不足,久病耗伤,积虚成损,肺气不足,媵理不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或因脾虚失运,生化不足,肺失充养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咳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寒,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症情分析

由于肺气亏虚,呼吸功能减弱,气逆于上,所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耗气,肺气更虚,则咳喘加重;肺气虚,宗气衰少,发声无力,则声低懒言。肺虚,津液不得布散,聚而为痰,故吐痰清稀。肺气亏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肤表,媵理失密,卫表不固,故见自汗、畏风,反复感冒。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弱,均为气虚之象。

治疗

治法

补益肺气

方药

补肺汤。

常用中药

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针灸治疗

1、针灸

(1)咳嗽取穴肺俞、风门、列缺、天突,痰多配足三里、丰隆,气急配定喘,咳血配尺泽、孔最。用补法。

(2)哮喘取天突、定喘、内关、列缺、肺俞、肾俞、关元,痰多配丰隆、足三里,胸闷配膻中、气海,一般用补法。可用灸法,取肺俞、肾俞、关元三穴。灸三壮。

2、推拿

咳嗽、哮喘反复发作,在缓解期可用此法,以扶正固本,宽胸理气。取穴风池、大椎、肩井、命门、曲池、合谷。常采用擦、拿、抹、摇、拍击等手法。

转归预后

本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费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㿠白,大汗淋滴,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