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风热犯肺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致令肺气宣降失常,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黄稠为主症的证候。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则属卫分证。常见于感冒、咳嗽、哮喘、失音等疾病中。西医学上呼吸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脓肿、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Wind-Heat Invading Lung

其它名称

风热袭肺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肾内科

相关疾病

感冒、咳嗽、哮喘、失音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临床特点为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涕浊,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黄,脉浮数,此由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治宜辛凉解表,清肺透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

2、咳嗽

临床特点为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伴有头痛,身热,恶风,汗出,此由风热肺,肺失宣降所致,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用桑菊饮(《温病条辨》)。

3、喘证

临床特点为喘促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咳嗽,痰稠色黄,难以咯出,此由风热在肺,热盛气壅,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清热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肺痈

临床特点为恶风,发热,咳嗽痰少而粘,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此由风热所伤,痰热灼肺所致,治宜疏散风热,清肺化痰,方用银翘散加鱼腥草等。

5、咳血

临床特点为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红,此由外感风热,热伤肺络所致,治宜清热润肺,宁咳止血,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

6、鼻衄

临床特点为鼻干衄血,口干咽燥,舌红脉数,此由风热犯肺,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方用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7、水肿

临床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肢节酸重,小便色黄不利,恶风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此由风热外袭,肺气失宜,水道通调失司所致,治宜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用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病因

病因

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久化热,侵犯肺卫,肺失宣清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咳嗽,痰稠色黄,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口干微渴,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症情分析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见咳嗽;热邪灼津为痰,故痰稠色黄;肺卫受邪,卫气被遏。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卫气抗邪,则发热;热为阳邪,郁遏卫阳较轻,故热重寒轻;肺系受邪,鼻窍不利,故见鼻塞流浊涕;咽喉不利,故见咽喉肿痛;风热在肺卫,伤津不甚,故见口干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乃风热犯表之征。

治疗

治法

清宣肺热,化痰止咳

方药

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常用中药

桑叶、桔梗、杏仁、连翘、银花、鲜芦根、麻黄、生石膏、知母、甘草、公英、鱼腥草、冬瓜仁、僵蚕等。

针灸治疗

1、感冒取穴大椎、合谷、风池,少商点刺出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中强刺激,捻针2~3分钟,留针30分钟。

2、咳嗽取穴合谷、大椎、风门、列缺、天突,痰多加丰隆,气促加定喘,咳血加尺泽、孔最,一般用泻法。

转归预后

1、本证的病机转归,常因人因地而异。体质素盛者,风热袭肺易成热邪壅肺或痰热壅肺之候,而体质素虚者,易成气阴两虚,或致阳气欲脱之证。

2、在病机演进过程中常可见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热耗津液,以致肺津亏损,出现鼻燥,咽干,少咳,音哑,潮热盜汗,午后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津亏耗之证;二是由于热伤肺络,以致肺络受损,迫血妄行,出现鼻衄,咳血,咯血等血热妄行之证;三是风热怫郁,劫津炼液成痰而岀现胸闷,咳嗽喘促,喉中痰鸣,咯痰黄稠或腥臭等痰热壅肺之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