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寒痰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与痰浊凝滞,以咯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恶寒肢冷,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多见于阳虚之人。常见于哮病、咳嗽、呕吐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cold-phlegm syndrome

其它名称

冷痰证

发病部位

肺,脾,肾

相关疾病

哮病,咳嗽,呕吐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哮病

临床发作时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不发时如常人特征。由寒痰伏肺所致的反复发作的痰气哮鸣病,治宜温化寒痰,利气平喘,方选小青龙汤(《伤寒论》)。

2、咳嗽

临床以咳嗽日久,时轻时重,后背冷感为特征。由于寒痰阻肺,肺失肃降所致,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合二陈汤(《和剂局方》)化裁。

3、呕吐

临床以胃脘胀闷,喜温恶寒,呕吐痰涎为特点。是由于寒痰内停,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温化寒痰,和胃降逆,方选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合茯苓甘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化裁。

病因

病因

本证是指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或脾肾阳虚引起的痰证,或湿痰潴留于肾经,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寒痰证的形成。

表现

临床表现

痰白清稀,咳嗽喘促,形寒肢冷;胸部满闷,口淡不渴,大便溏泄;舌脉: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滑。

症情分析

脾胃因寒,运化失职津液反化为痰,故痰涎清稀而多,或吐冷涎;苔薄白,脉沉涩,为寒痰滞于里之象。外感风寒者,因肺卫之气为寒邪外束,故见发热恶寒,苔白脉浮等表证;邪气外束,痰涎内贮肺中,气机不利,故咳嗽痰多。寒湿壅滞者,脾为生痰之源,寒湿壅滞者,上犯则为哮喘多痰;外阻阳气布达,则见肢体寒冷痹痛。

治疗

治法

温化寒痰

方药

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麻黄汤。

常用中药

半夏,胆南星,白芥子,苏子,白前,旋复花,干姜,细辛,麻黄等。

针灸治疗

主穴可选取脾腧、章门、中脘、阴陵泉、丰隆等。可用补法、平补平泻法。或加用灸法。

转归预后

寒痰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兼夹证候有脾阳虚证和肾阳虚证。脾阳虚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肾阳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