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痰热壅肺证,中医病证名。痰热交结,壅积于肺,以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吐痰黄稠,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哮证、失音、胸痛、肺痈等疾病中。西医学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phlegm-heat obstructing lung

其它名称

痰热蕴肺证、痰火壅肺证、痰火蕴肺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相关疾病

哮证、失音、胸痛、肺痈、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哮证

临床表现每以呼吸迫促,喉中有水鸡声,咳嗽痰稠而黄,胸膈满闷等“热哮证”为特点,此由痰热交阻,郁蒸于肺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平喘降逆,方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2、失音

临床特点为声音重浊不扬,咳痰稠黄咽干而痛,口燥,此由痰热藴伏于肺,阻塞气道所致,治宜清热化痰利咽,方用清咽宁肺汤(《统旨方》)。

3、胸痛

临床特点为胸痛咳喘,咯痰黄稠,或见咳血,或咳痰腥臭,烦闷发热,此由肺有痰热,灼伤肺络,气机不畅所致,治宜涤痰泻热,宽胸开结,方用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4、肺痈

临床每以壮热汗出,寒战,胸闷作痛,转侧不利,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等为特点,此由痰热蕴结,邪毒壅肺,热壅血瘀,蕴结成痈,腐而成脓治宜清热化痰,解毒排脓,方用千金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邪热犯肺,肺热炽盛,灼伤肺津,炼液成痰;或宿痰内盛,郁而化热,痰热互结,壅阻于肺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膩,脉滑数。

症情分析

痰壅热蒸,肺失清肃,气逆上冲,故咳嗽气喘,气粗息涌,甚则鼻翼煸动;痰热互结,随肺气上逆,故咯痰黄稠而量多,或喉中痰鸣;若痰热阻滞肺络,气滞血壅,肉腐血败,则见咳吐脓血腥臭痰;痰热内盛,壅塞肺气,则胸闷胸痛;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见发热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热灼津伤,则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盛之征。

治疗

治法

清肺化痰

方药

清金化痰汤。

常用中药

瓜蒌、贝母、竹沥、竹茹、黄芩、鱼腥草、桑白皮、前胡、枇杷叶、马兜铃、葶苈子、杏仁、莱菔子等。

针灸治疗

哮喘针刺天突、定喘、内关、列缺,咳嗽加孔最,痰多加丰隆、足三里,胸闷加膻中、气海,多用泻法。

转归预后

本证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每易化火而成痰火之证。若因于痰火壅盛,出现颜面掣动,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洪数,称为痰火痉;若因于痰火上逆,出现头痛脑鸣,或偏侧头痛,胸脘满闷,呕恶,泛吐痰涎,心烦善怒,面红目赤,称为痰火头痛;若因于痰浊挟火,上蒙清窍,出现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称为痰火眩晕;若因于痰火扰动心神,出现怔忡时作时止,因火而动,称为痰火怔忡等。诸证均可为痰热壅肺之变证,亦可单独发病。临床当视具体病证,或清化热痰以解肺壅,或再辅以镇痉、熄风、安神、降火等法,务期药随证用,适合病情。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