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下陷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脾气下陷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脱肛、阴挺,或小便混浊,或久泄不止,或崩漏、胎漏,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塘,眩晕,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久泄、久痢、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等疾病中。西医学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肾下垂、眼睑下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sinking of qi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其它名称
脾虚下陷证、中气下陷证、气虚下陷证、气陷下证、元气下陷证
发病部位
脾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妇科
相关疾病
久泄、久痢、崩漏、脱肛、子宫脱垂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脾气下陷不论出现在何种疾病中,或泄泻、或痢疾、或崩漏、或脱肛、或子宫脱垂等疾病,其临床表现均可见两组症状:一是脾气不足的见症,脾气不足则健运失职,中焦化源不足,气血更趋衰少,故见食少、消瘦、短气、倦怠、声低、面白、头晕等;一是中气下陷而不举的见症,出现脘腹坠胀,或久泄、久痢、崩漏、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内脏下垂等,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选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举元煎(《景岳全书》)。
病因
病因
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所致。
病机
脾气不足,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症情分析
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原因,导致脾气耗损太过而形成。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升举无力而反下陷,则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泻不止;脾气亏虚,脏器失于升举固摄而下垂,则见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脾虚气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则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减退,则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
治法
升补脾气
方药
补中益气汤。
常用中药
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子、扁豆、陈皮、升麻、柴胡等。
针灸治疗
1、胃下垂可选用下列穴位
(1)中脘透梁门、灸百会。
(2)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先针气海和足三里,重度下垂者配关元或中脘。
(3)胃俞、足三里、内关、中脘、章门。
(4)维胞、天枢,足三里;或用双长针透刺治疗胃下垂,用5-7寸针由梁门透刺天枢穴。
2、子宫脱垂可选用下列穴位
(1)维胞,进针后大幅度捻转,使之有子宫收缩感,如通电时,可留针15-20分钟。
(2)提宫(位于耻骨下5分,骨盆闭孔内)刺入5分,前阴有收缩感。
(3)子宫穴(中极旁三寸),进针后向刺骨联合方向斜刺,深度2寸,以阴部有酸胀上提感为限。也可灸气海、三阴交、照海、关元等穴。注意针前应排大小便,将子宫复位,取仰卧位,臀高头低。经前三天不宜针。
3、脱肛
可选用百会、长强、承山、配大肠俞、秩边。针刺长强与承山二穴,中刺激,艾灸百会穴。大肠俞与秩边穴可交替使用。
其他治疗
推拿疗法
1、取俯卧位,术前双手由患者第3-5腰椎两侧揉捏2-3次,用右肘尖分别在脊柱两旁按压肝俞、胆俞、胃俞等穴2-3次,双手掌根同时由要不向背部弹性快速推按4-5次。转仰卧位,术者双手掌自上而下反复波形揉压腹部2-3次,然后再用拇指点压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每次推按30分钟,每日1次,2个月为1疗程。可治疗胃下垂、子宫下垂患者。
2、推拿治小儿脱肛,取穴:揉二马、补脾经、清补大肠各20分钟,运水如土10分钟。
转归预后
本证因升举无力,不能维系内脏的位置而出现下垂之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及肝、肾下垂等。此外,还可伴久泻不止等。本证病情迁延,不易速愈,严重的亦可发生气虚脱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