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湿热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阴虚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指阴液亏虚,湿热内阻,临床上以潮热盗汗,午后颧红,身困体重,小便淋涩,灼痛等为临床表现所致的证候,多因素体阴虚外感热邪,情志郁结,饮食偏嗜所致。常见于癃闭、痹病、遗精、胃脘痛、泌尿系感染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
就诊科室
肾内科、男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癃闭、痹病、遗精、胃脘痛、泌尿系感染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癃闭
临床表现为时欲小便而不得尿,咽干心烦,手足心热,身体困重,潮热,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利水,方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猪苓汤(《伤寒论》)。
2、痹病
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有定处,且感沉重,肌肤麻木不仁,筋脉拘急牵引,活动后加重剧,患处肿胀,灼热,难以屈伸,行动不便,日轻夜重,形体消瘦,口眼干燥,面黄颧红,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腰膝酸软无力,治宜滋补肝肾,方用三妙丸(《医学正传》)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遗精
症见遗精频作,梦则多发,或尿时少量精液外流,小溲热赤浑浊而短,或尿涩,治宜滋阴清热利湿,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合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
4、胃脘痛
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灼热,颧赤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口苦,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少寐健忘,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脉细,治宜滋阴清热,化湿和胃,方用一贯煎(《柳州医话》)合三仁汤(《温病条辨》)。
5、泌尿系感染
症见病程日久,尿频不畅,解时刺痛,淋沥不尽,头晕耳鸣,口干口苦,午后颧红,五心烦热,肢体困重,腰酸乏力,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治宜滋阴清热,化湿通淋。
病因
病因
多因素体阴虚外感热邪,情志郁结,饮食偏嗜所致。
病机
长夏主湿,夏令多热,本证四季皆见,多见于夏令暑热季节,多为先天不足,肾阴亏虚,或久病阴虚,年高体弱,房事过度,往往因外感受湿邪,或饮食肥甘而诱发本证;也可因阴虚有热,虚热下移膀胱而发病。妇人为此证者,多见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少,质稠,带下色黄粘稠,气味腥臭,胸闷心烦,盗汗潮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表现
临床表现
潮热,盗汗,午后潮热,身体困重,口干口渴,手足心热,心烦,小便淋涩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等。
症情分析
阴虚火旺,虚热内扰,故低热盗汗、颧赤、或午后面部升火烘热;湿热下注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则小便频数、但尿时涩滞不畅;苔黄腻为湿热之象,舌红脉细数乃阴虚火旺之征。
治疗
治法
滋阴清热化湿
方药
滋肾通关丸。
常用中药
肉桂、黄柏、知母等。
转归预后
本证失治误治,则易演变为阴阳两虚,其原因有三,一是阴虚日久,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俱损;二是湿为阴邪,湿性粘腻,病邪迁延缠绵,湿热日久,困伐脾土,脾气虚损,后天失养;三是阴虚与湿热相合,病情复杂,治法相悖,或易助湿或易伤阴,多为难治。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