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湿困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阳虚湿困证,中医病证名。指阳气亏损,运化失常,以水湿内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常由素体阳亏,调摄失宜,久病或大病后阳气亏耗及年高阳气不振,无力温化水湿而致。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困重,小便不利,大便溏泻,食少腹胀,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而滑等。常见于呕吐、泄泻、痢疾、霍乱、黄疸、水肿、淋证、内伤发热、腰痛、痹病、带下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阳虚湿阻证
发病部位
脾肾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呕吐、泄泻、痢疾、霍乱、黄疸、水肿、淋证、内伤发热、腰痛、痹病、带下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呕吐
本证见于呕吐病中表现为饮食稍有不慎即呕吐,时作时止,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兼见脘闷纳呆、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面色晄白等症。治宜温阳化湿、降逆止呕,方用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小半夏加茯苓汤(《金贵要略》)合方化裁。
2、泄泻
本证见于泄泻病中临床表现因虚损的脏腑不同而略有区别:若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寒凉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腹中冷痛,脘闷纳呆”为主者,治宜温阳健脾,方用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加减;若以黎明前腹痛肠鸣,随之而泄,泄后则安,病程较久,并见腰膝酸软等症为主者,称“五更泻”,治宜温肾暖脾、固涩止泄,方用四神丸(《证治准神》)酌加附子、炮姜之类。
3、痢疾
本证见于痢疾病中表现为久痢不愈,下痢稀薄白胨,甚则滑脱不禁,并见食少神疲,肢冷腰酸,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真人养真汤》)加减。
4、霍乱
本证见于霍乱病中表现为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不甚臭秽,眼眶凹陷,兼有手足厥冷、筋脉挛急、面色晄白等里寒之症,治宜温补脾肾、散寒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和剂局方》)合六和汤(《医方考》)加减。
5、黄疸病
本证见于黄疸病中表现为“阴黄”,即神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并有纳少脘闷、神疲畏寒、口淡不渴等中焦虚寒之症状,治宜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方用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加减。
6、水肿病
本证见于水肿病中表现为“阴水”,即肢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水势渐起,不易消退,并有神疲乏力,肢冷畏寒,小便短少等症状。偏脾阳虚者,尚有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等脾虚运化无力的症状,治宜温阳健脾利湿,方用实脾饮(《济生方》)加减;偏肾阳虚者,尚有腰膝冷痛酸重,面色晦滞或晄白,或有多尿等肾阳亏虚、水湿内盛或下元不固的症状,治宜温肾化气利湿,方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合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7、内伤发热病
本证见于内伤发热病中表现为发热畏寒,热轻寒重,四肢不温,头身重痛,身倦嗜卧,胸闷不饥,泛恶呕吐,纳呆便溏等症状,治宜温阳化湿,方用肾气丸(《金匮要略》)合平胃散(《和剂局方》)加减。
8、腰痛病
本证见于腰痛病中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腰酸无力,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治宜温补阳气、散寒除湿,方用肾着汤(《金匮要略》)加附片、杜仲、苍术。
9、痹病
本证见于痹病中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重着,或有肿胀,痛有定处,腰膝酸软,手足沉重,肌肤麻木,畏寒,脉沉濡,治宜温阳通络、除湿散寒,方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苡仁、苍术、威灵仙。
10、带下病
本证见于带下病中表现为带下清冷,量多,质稀薄,绵绵不断,小腹有冷感,面色晄白,肢冷腰痛,大便溏薄,或可见两足浮肿,治宜温阳散寒、除湿止带,方用内补丸(《女科切要》)加苍术、茯苓、彻前子。
11、淋证
本证见于淋证中表现为劳淋,即小便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小便不甚赤涩,腰酸膝软,神疲乏力,治宜健脾温肾、化气利湿,方用无比山药丸(《和剂局方》)加减。
病因
病因
形成阳虚湿困证的原因常见有两种:一为禀赋不足,劳欲过度或年高久病,肾阳亏虚,温化无权,水湿内停;二为调摄失宜,久居湿地或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克伐中阳,中阳不运,津液停聚,湿从内生。二者常相互影响,共同致病,使脾肾阳气俱虚,水湿内盛。
表现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困重,小便不利,大便溏泻,食少腹胀,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迟而滑等。
症情分析
本证多见于年老、久病及体虚肥胖之人,遇寒及阴虚潮湿天气则病情加重,温暖干燥天气,得天之阳燥之气相助,则病情缓解。
治疗
治法
温阳祛湿
方药
济生肾气丸/实脾饮。
常用中药
肉桂、制附子、牛膝、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牡丹皮。
转归预后
本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常出现以下情况:一、湿邪内盛,阻遏气机,使气机失调,逆于上则呕吐,滞于中则脘闷不饥,腹胀纳呆,乱于下则泄、痢不止。二、湿胜则阳微,湿邪在阳虚之体生成后,易从寒化,寒湿内厉,又更伤阳气,使阳气虚者愈虚,寒湿之实邪愈盛,临床可见畏寒,面浮身肿,全身困重无力,四肢厥冷,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脘腹冷痛,腹泻不止或下利白胨等症状。三、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湿阻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全身,日久引起机体失养,表现出面色萎黄、身体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