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热动风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痰热动风证,中医病证名。是由痰热内盛,引动肝风,以胸胁胀闷,咳嗽气喘,发热口渴,咳痰黄稠,或喉中痰鸣,四肢抽搐,或眩晕呕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痫病、眩晕、中风、痉病、小儿惊风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stirring wind due to phlegma-heat
相关疾病
痫病、眩晕、中风、痉病、小儿惊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痫病
临床表现为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叫吼,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乃因肝火偏旺,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为痰,痰热互结,阻塞心窍所致,故治宜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合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2、眩晕
临床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射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尤其伴有眩晕急剧,泛泛欲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瞤。因此火热灼津为痰,动风则肝阳上亢而作,治宜镇肝熄风,清热化痰,方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羚羊角等。
3、中风
临床表现为形体肥硕,痰热素盛,偶被外因激发,遂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声高气粗,痰声漉漉,面目红赤,两手握固,抽搐瘈疭,腹胀便秘,醒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强语謇,心中懊侬,烦热如烙,舌红苔黄腻,脉多弦滑有力。乃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火过旺,素体痰盛,痰热引动肝风,则可上蒙清窍,而卒然昏厥,横窜经络而出现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治宜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方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并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
4、痉病
临床可见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手足瘈疭,口噤啮齿,头晕,胸闷,痰声如锯,甚至神昏谵语,不省人事,舌苔腻,脉弦数。多由里热炽盛,化火生痰,痰热动风,以致肝之筋脉受病,而出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治宜清热涤痰,息风解痉,方用导痰汤(《济生方》)加减。
5、小儿惊风证
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伴高热不退,面赤神昏,躁动不安,舌謇语涩,此由于内热炽盛,化火生痰,痰热动风所致,治宜豁痰醒神,平肝熄风,方用紫雪丹(《和剂局方》)加减。
病因
病因
里热炽盛,灼津为痰,痰热内盛,引动肝风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眩晕,抽搐,两目斜视,口噤,角弓反张,痰鸣喘咳,身热不退,烦渴,气促,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症情分析
本证乃里热炽盛,灼津为痰,痰热内盛,引动肝风所致。邪热内炽则身热、呼吸气粗,喉中痰鸣。痰热上蒙清窍,所以出现神昏、惊厥。肝藏血而主筋膜,热伤津血,筋脉失养,故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苔黄垢腻主痰热内壅。
治疗
治法
清热化痰,开窍安神
方药
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
常用中药
陈胆星、天竺黄、雄黄、麝香、辰砂等。
针灸治疗
以督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前顶穴、悬颅穴、风池、风府、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配穴:丰隆、脾俞、中脘。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本证发病急,病情重,病变传变快,故临床上需要紧急治疗,以免病情迁延日久,热邪久羁,消灼真阴,津亏液涸,而致亡阴失水,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更加重病变,预后不良。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