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暑伤津气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暑热侵袭,耗气伤津,以身热汗出,口渴多饮,心烦面赤,神疲气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伤暑、自汗、产褥中暑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juring fluid and qi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伤暑、自汗、产褥中暑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伤暑

症见发热,口渴,汗多或无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尿短黄,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治宜清暑益气,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2、自汗

症见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知母、荷梗、甘草、粳米、西瓜翠意)。

3、产褥中暑

症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体倦少气,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虚数。方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柴胡参归汤加减;参术蒿薷汤加减;藿香消暑方加减;生脉保元汤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暑热侵袭,耗损气津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汗出,口渴多饮,心烦面赤,神疲气短,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浮大无力。

症情分析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暑热郁蒸,故身热、心烦、溺黄。暑为火热之气,蒸迫津液外泄故汗多。汗出太过,则伤津耗气,故口渴、苔燥、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治疗

治法

清暑益气

方药

清暑益气汤。

常用中药

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