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气阴两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肺气虚弱,阴液亏虚,以干咳无力,气短而喘,声低或音哑,五心烦热,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咳嗽、哮喘、肺痨、肺痿等疾病中。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病、肺癌、肺脓肿、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of lung

其它名称

肺气阴不足证、肺气阴两亏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相关疾病

咳嗽、哮喘、肺痨、肺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病、肺癌、肺脓肿、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咳嗽

症见咳嗽气短,神疲乏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治宜益气养阴,清燥润肺,方用清燥润肺汤(《医门法律》);若邪热未尽,气阴耗伤者,治兼清热,方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哮喘

症见喘促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尤甚,头晕,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治宜益气养阴定喘,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3、肺痨

症见咳嗽吐血,自汗盗汗,潮热颧红,面白,声怯气短,神疲,倦怠乏力等,治宜养阴益气,方用月华丸(《医学心悟》)加味。

4、肺痿

症见咳吐浊唾涎沫,粘稠不易咯出,气短喘促,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形体消瘦,皮毛枯萎等,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润肺,方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

病因

病因

多见于久病耗损,体质虚弱,或热伤气阴,邪去正虚者,常于劳累后病情加剧,多在夏热及秋燥季节有所加重。

表现

临床表现

干咳无力,气短而喘,口燥咽干,自汗盗汗,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声音低怯或喑哑,面白无华,潮热颧红,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形体消瘦,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症情分析

阴伤气耗,清肃失司,肺不主气而为咳、气短,气不化津而成痰,肺虚络损则痰中夹血,气虚不能卫外,阳陷入阴,故见气虚身热、怕风、自汗,阴虚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气阴两伤故面白额红、舌质红苔少,脉细弱而数;肺为娇脏,主皮毛,开窍于鼻,气阴两虚,正气不足,则易受外邪,常伴见畏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不利,咽干疼痛等外感表证。

治疗

治法

补气生津

方药

生脉散合玉屏风散。

常用中药

人参、五味子、麦冬、防风、黄芪、白术。

针灸治疗

1、针刺

咳嗽取穴肺俞、风门、列缺、天突,痰多配足三里、丰隆,咳血配尺泽、孔最。用补法。

2、哮喘

针刺取穴天突、定喘、内关、列缺、肺俞、肾俞、关元,痰多配足三里、丰隆,胸闷配膻中、气海,一般用补法。

转归预后

本证一般多见于热病后期,或久咳久喘之后,或在肺痨病中,邪气久羁,气阴两伤,其病理演变有二:一是由气虚不能摄血,阴虚内热灼伤肺络可导致咯血,严重的可见血脱之证。二是气阴两虚证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迁延时日,可导致气竭阴绝,则生命可虞。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