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阳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亏虚,肺失温煦,以咳嗽气喘,畏冷肢凉,吐稀白痰,胸闷,苔白滑,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哮喘、肺痿等疾病中。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或合并慢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见本证。
其它名称
肺虚寒证
发病部位
肺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相关疾病
哮喘、肺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慢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肺痿
症见吐涎沫,质清稀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口干不渴,小便频数,甚则遗尿。治宜温肺健脾,益气化涎,肺阳甘草干姜汤(《金贵要略》)合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加减。
2、哮喘
症见喘促气短,吸浅呼长,吐痰清稀,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形寒,四肢不温,口不渴,脉迟弦或迟缓。治宜温肺益气,化痰平喘,方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甘草干姜汤。
病因
病因
外邪久恋肺脏久咳,久喘,耗伤肺气,由肺气虚日久阳气亦损形成本证。在外邪中,尤其是寒湿之邪犯肺,损伤肺阳;亦有久病,年高,体弱,或素体阳气虚弱,肺气先虚,进而肺气虚寒。
表现
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或㿠白,咳喘无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状,胸闷气短,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面浮肢肿。舌淡暗胖嫩苔白滑,脉虚或迟而无力。
症情分析
肺主宣降,肺阳虚弱则失于宣降,故咳喘无力,胸闷气短。肺主通调水道,肺阳虚则津液失布失摄,痰饮停肺,则咯痰色白清稀量多如泡沫;水湿外溢肌肤,故见面浮肢肿。兼气虚则神疲乏力。阳虚失于温煦,则面色晦暗或㿠白,畏寒肢冷。舌淡暗胖嫩苔白滑,脉虚或迟而无力,为阳气虚弱,痰湿内停之象。
治疗
治法
温补肺阳
方药
甘草干姜汤。
常用中药
甘草、干姜。
针灸治疗
1、针刺
咳嗽取穴肺俞、风门、列缺、天突,痰多配足三里、丰隆;哮喘取穴天突、定喘、内关、列缺、肺俞、肾俞、关元,胸闷配膻中、气海,用补法。
2、灸法
取肺俞、肾俞、关元三穴。
3、推拿
咳嗽、哮喘反复发作,在缓解期可用此法,以扶正固本,宽胸理气。取穴风池、大椎、肩井、命门、曲池、合谷。常采用擦、拿、抹、摇、拍击等手法。
转归预后
肺主一身之气,气属阳。肺气虚寒,气不布津,水饮不化,其演变可见三种情况:一是肺气虚寒,卫阳不足,易致阳虚外感,症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四肢不温,语声低弱,脉沉迟无力;二是肺气虚寒,水津不布,聚而为饮、为水,症见咳喘胸满,痰出稀薄,状若白沫而量多,甚则肢体浮肿,头晕目眩;三是肺气虚寒,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症见肢体肿胀,小便不利。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