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寒肺热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表寒肺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外束,肺热内郁,以恶寒发热,口渴,无汗,烦躁,咳嗽气喘,胸闷,苔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最易发生于秋冬季节,见于外感风寒,失治化热而表未解者。常见于感冒、咳嗽、哮证、喘证、失音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肺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
相关疾病
感冒、咳嗽、哮证、喘证、失音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粘稠或黄白相兼,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清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羌活、鱼腥草等。
2、咳嗽
症见咳嗽声重音嘎,痰浓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寒鼻塞,或有身热,口渴咽痛,甚则气逆而喘。治宜散寒清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
3、哮证
症见喉中哮鸣,呼吸急促,痰黄难咯,烦躁,口渴,伴恶寒,发热,身痛等。治宜宣肺降逆,清热散寒,方用厚朴麻黄汤(《金贵要略》)。
4、喘证
症见喘逆上气,胸胀或痛,咳而不爽,痰吐粘稠,伴有形寒身热,有汗或无汗,口渴。治宜宣肺泄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黄芩、桑白皮、瓜蒌等。
5、失音
症见猝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口渴,咽痛,烦热,形寒,气粗,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散寒,兼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伤寒论》)。
病因
病因
多由外感风寒,表邪未解而寒邪入里化热,或素有蕴热,复感风寒引起表寒里热而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胸闷,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等。
症情分析
风寒困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肺热内郁,外则鼻塞声重,内则咳嗽黄痰;内热熏蒸,则烦躁口渴;皮毛为肺之合,肺热则迫津外出,皮毛不固,故有汗出;热甚则咽痛、鼻煽息粗;热移于大肠则便秘。浮脉主表,数脉主里,表里俱重者脉呈浮数,里重于表者脉呈数象;舌红为内热,白苔为表寒,见薄黄苔者为表寒渐入于里。
治疗
治法
散寒清肺
方药
大青龙汤。
常用中药
麻黄、桂枝、甘草(炙)、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转归预后
本证若治不及时及治不得法,病邪深入,多见下列专归:一是外邪完全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直犯本脏,形成邪热壅肺,肺气郁闭。二是病邪不解,亦可向三焦、膀胱传变,影响通调水道功能,出现小便异常水液代谢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