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机体精、气、血、津液亏耗,以及阴不制阳致使阳气相对亢盛,以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颧赤,头晕耳鸣,口唇、鼻咽、皮肤干燥,盗汗遗精,便秘,舌红少苔少津或红绛光剥,脉细数无力等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劳瘵、消渴、眩晕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其它名称

阴液亏虚证

发病部位

心,肺,胃,肝,肾

相关疾病

肺痨、胃脘痛、不寐、眩晕、消渴、绝经前后诸症,带下病、阴痒、瘰疬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虚劳

多因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阴精亏耗,脏腑虚损所致,症见头晕,颧红,咽痛,失眠,盗汗,五心烦热,腰酸,遗精,舌红苔光剥,脉细数。此皆阴虚火旺之象,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方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2、劳瘵

多为痨虫侵人,肺脏受损,日久肺阴亏损,阴虚则生内热,故见骨蒸劳热,颧红,咳嗽咯血,胸肋疼痛,盗汗,心烦失眠,舌红绛,脉细数等症状,治宜养阴清肺,方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加减。

3、消渴

多为素体阴虚,复因劳伤过度,或情志失调,膏粱厚味,蕴热伤阴所致。其表现为大渴引饮,多食而瘦,尿多有甜味,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养阴液,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4、 眩晕

多为阴虚导致肝风内动,故见眩晕耳鸣,肢体震颤,筋惕肉晌,五心烦热,恶心呕吐,舌红,脉细数等症。治宜养阴熄风,方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

病因

病因

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元精亏虚;或久病、热病、烦劳所伤;或阳损及阴使阴阳俱虚而致。

病机

多因热病后期,或杂病日久,耗伤阴液;情志过极火邪伤阴;房事不节,耗伤阴精;过服温燥之品,暗耗阴液;年高体衰,阴液亏虚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

症情分析

阴液亏少,机体失于濡养,则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少津、少苔,脉细;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数等症。阴虚可见于不用脏腑的病变。

治疗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大补阴丸。

常用中药

熟地黄、龟板、知母、黄柏、猪脊髓等。

针灸治疗

主穴太溪、三阴交。肺痨配肺俞、尺泽,胃脘痛配胃俞、中脘,不寐配阴郄、神门,眩晕配照海、太冲,消渴配胃脘下俞、肾俞,绝经前后诸症配肝俞、肾俞,阴痒配中极、会阴,瘰疬配天井、少海。针刺补法。

转归预后

本证在病机演化过程中常有三种情况:一是阴虚液少,阳气失所御制,阳亢化风而见阴虚动风证。其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肢麻振颤,手足蠕动,语言不利;二是阴虚证迁延日久,阴虚及阳而见阴阳两虚证。其临床表现既有阴虚证之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又有阳虚证之倦怠乏力,畏寒肢冷;三是在温病后期,或某些内伤杂病,阴液亏损,元气亦伤,出现气阴两虚证,表现为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口干咽燥,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脉虚数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