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血脱证,中医病证名。只是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致使血液亡脱,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性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blood depletion

其它名称

脱血证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妇科

相关疾病

衄血、便血、崩漏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衄血、咯血、便血

临床表现以突然大量失血,或慢性失血,久而不愈,面色苍白,夭然不泽,头晕眼花,四肢清冷,甚则昏厥不省人事等为特点。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故大量失血必然导致气无所附,酿成气随血脱之患。新血不能速生,元气所当急固,治宜补气养血,急予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若表现为大汗淋漓,手足厥逆,脉细欲绝等亡阳之候,治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妇人良方》)或四逆汤(《伤寒论》)。如血热者,治宜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优思恼怒,肝火炽盛而肝不藏血者,治宜疏肝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妇人良方》);如思虑伤脾,心脾两虚,脾不统血者,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济生方》)。

2、虚劳

临床变现为以虚极嬴瘦,面色苍白,夭然不泽,头晕眼花,神疲恶寒,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淡,脉弦细或细涩等为特点。此由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而不藏血,脾气虚,脾不统血,以致亡血失血,久而不愈;或色欲过度,耗损肾精,精少血亏,积虚成损所致。治宜养血、补血、益气,放羊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3、崩漏,产后血晕

证候常因人而异,治当因人制宜。

病因

病因

由于突然大量失血,诸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也可因长期失血,血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表现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气微而短,肢冷汗出,舌淡白,脉空虚或芤,或微细欲绝。

症情分析

大量失血以致血液突然耗失,诸如呕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失血、分娩过程中的大量出血等;或因长期失血、血虚进一步发展,导致血液亡脱。血液亡脱,络脉空虚,不能荣润舌、面,故面色苍白,舌淡或枯白;血液亡失,心脏、清窍失养,则见心悸,头晕,眼花,脉微或芤。血脱常伴随气脱、亡阳。

治疗

治法

补血固脱

方药

圣愈汤。

常用中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参三七、侧柏叶、地榆炭、生藕节、仙鹤草、生熟地、当归炭等。

转归预后

血脱证由于亡血过多,气随血脱,常现亡阳危候,出现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致厥逆,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症状,宜急救垂绝之阳,所以救得一分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