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阳浮越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虚阳浮越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虚阴盛,格阳于上,以面红如妆,口咽干燥,皮肤灼热,下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脉浮大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胸痹、心悸、中风、鼓胀、久利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戴阳证、格阳证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
相关疾病
胸痹、心悸、中风、鼓胀、久利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胸痹、心悸、中风、鼓胀
临床上见一直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突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红色游移不定,神志短暂清楚,想见家人等,即“回光返照”、“残灯复明”现象,脉浮散无根,或如屋漏脉、雀啄脉。此因疾病晚期,阴阳衰微至极,阴不敛阳,虚阳无所依附而外越,残精无所固摄而外泄,以致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这是阴阳离决的危候。治疗当用大量回阳之品,宣通上下,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
病因
病因
人体阳气大衰,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虚阳浮越于上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身热,面红如妆,心烦干呕,脉微细欲绝;或久病重病患者,一直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突然出现两颧泛红如妆,红色游移不定,神志短暂清楚,想见家人的“回光返照”征。
症情分析
外邪入于少阴,损伤心肾阳气,造成元阳衰微,阴寒极盛,微阳被格拒于上,阴寒汇聚于下,表现出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身热,面红如妆,心烦干呕,脉微细欲绝。
治疗
治法
潜降虚火
方药
黑锡丹。
常用中药
沉香、附子、葫芦巴、阳起石、肉桂、茴香、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黑锡、硫黄。
转归预后
本证是外感病的危重阶段。元阳衰微,阴寒内盛是病机的本质,而虚阳浮越是假象,而凡出现假象一般都在病变的极期,阴阳气不相顺接,进而发展而“阴阳离决”。此时“阳复则生,阴竭则亡。”若经治疗后肢温脉回,则尚有一线生机,否则恐难回天。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