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外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外界气候干燥,耗伤津液,以皮肤干燥,口鼻、咽喉干燥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咳嗽、肺痨、咳血、胃痛、便秘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exogenous dryness syndrome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咳嗽、肺痨、咳血、胃痛、便秘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咳嗽

症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欲饮,初起或伴有鼻塞,头痛,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加减;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治宜温润止咳,散寒解表,方用杏苏散加紫菀、款冬、百部、荆芥、防风。

2、肺痨

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中有时带血丝,色鲜红,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或有盗汗,口干咽燥,胸部隐痛,苔薄,边尖质红,脉细或兼数,治宜滋阴润肺,方用月华丸加减。

3、咳血

症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方用桑杏汤加白茅根、藕节、茜草、侧柏叶。

4、胃痛

症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润燥止痛,方用玉女煎合用芍药甘草汤。

5、便秘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润肠,方用麻子仁丸。

病因

病因

燥邪具有干燥,伤津耗液,损伤肺脏等致病特点。燥淫证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是秋天的常见证候,发于初秋气温者为温燥,发于深秋气凉者为凉燥。

表现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症情分析

燥邪侵袭,易伤津液,而与外界接触的皮肤、清窍和肺系首当其冲,所以燥淫证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干咳少痰等症;大便干燥,小便短黄,口渴饮水,系津伤自救的表现。

治疗

治法

清宣润燥

方药

桑杏汤、杏苏散。

常用中药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甘草、大枣。

针灸治疗

主穴取肺俞、列缺,感冒配凤池、大椎,咳嗽配肺俞、天突,便秘配天枢、支沟。

转归预后

燥邪侵犯人体后,其转归与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密切相关,不外乎津液耗伤,肺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脏腑筋脉、皮肤孔窍等组织器官失于濡润,津亏燥热变证百出。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