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燥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温燥证,中医病证名。又名燥热证。指初秋感受燥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或吐粘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右寸数大。常见于感冒、咳嗽、咯血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warm-dryness syndrome
其它名称
燥热证
发病部位
肺
相关疾病
感冒、咳嗽、咯血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感冒
感冒中温燥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干鼻燥,咳轻少痰或干咳,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寸脉大。治宜辛凉宣透,甘润养津,方用辛凉轻剂桑菊饮(《温病条辨》)。
2、咳嗽
咳嗽中温燥证症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
3、咯血
咯血中温燥证症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
病因
病因
初秋感受燥热病邪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或吐粘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右寸数大。
症情分析
温燥外袭,郁于肌表,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温燥上扰清窍,则见头痛;温燥伤肺,肺失清肃,肺津耗伤,则干咳少痰或无痰;温燥尤易伤津耗液,故咽干鼻燥、皮肤燥热,燥甚伤及血络,则鼻出血。苔干,脉数。
治疗
治法
清宣温燥
方药
桑杏汤。
常用中药
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
转归预后
本证邪在卫气,一般以治肺为主,预后亦较好,只有少数患者,因误治或失治,正气渐衰,而陷入营血。因燥邪上受,病多在肺,燥热化火,肺受热灼,津液受损,而见身热喘急,干咳无痰,鼻干咽燥,心烦口渴,舌质红赤。燥热不清,由肺入胃,燥热伤及胃阴,可见口渴引饮,唇燥咽干,干咳,舌质光红无苔。燥病日久,伤及肝肾之阴,营血亏耗,以致水亏火旺,可见入夜发热,干咳无痰,大便燥结,舌干绛无津,脉虚细而数。甚则因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而发生痉挛抽搐。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