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分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气分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外感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邪正剧争,以壮热烦渴,舌红苔黄,尿赤便结,脉洪或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常见于春温、暑瘟、秋燥、瘟疫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qifen syndrome
其它名称
气分热盛证、热炽气分证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春温、暑瘟、秋燥、瘟疫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风温
由于风温之邪入自口鼻,发自太阴,而风邪善行说变,得温为助,传变愈速,胸膈上下均可受病。其发病情形可分数种:邪热壅肺,肺失宣降,以咳喘、身热而不恶寒、汗出、心烦、口渴、脉数等为特征,属热阻肺气,治宜清宜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若症见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滞,舌苔黄厚而滑脉右寸实大者,为肺受邪热所蒸,气失肃降,波及大肠,传导不利,胃腑热结,通降失常所致,宜宣清通降,方用宜白承气汤(《温病条辨》);若症见身热面赤,恶热心烦汗大出,苔黄燥,脉洪大者,为热入阳明气分,里热蒸迫于外所致,须清热保津,金飙退热,方用白虎汤(《伤寒论》);若热入气分而见得水则呕,胸痛舌滑者,为浊痰湿热并阻于上焦气分,胃气不降,浊邪停蓄所致,已成痰热结胸之证,治宜清化开结并用方用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
2、春温
因春温常有里热伏藏,故病发即在气分而无卫分证阶段,可与风温相别,亦有邪在少阳或阳明的区别。邪在少阳胆者,以口苦、口渴、心烦、尿短赤、脉弦数为特征,由热郁少阳,伤及津液所致,宜苦寒清解少阳,方用黄芩汤(《伤寒论》);邪在阳明胃者,若尚未结实,热郁气分,里无实滞者,大剂清开气分之热,方用白虎汤。
3、暑温
由于暑性升散,易于伤气,故发病以头晕头疼、面赤气粗、汗多渴饮、脉洪大为特征,治宜白虎汤。秋燥热入气分证,以燥伤阴津为特征,燥邪袭入上焦气分,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象者,属燥邪上干,清窍不利,治宜轻清宜透上焦燥热,方用翘荷汤(《温病条辨》);燥邪袭肺,而见咽干鼻燥,干咳无痰,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赤而燥者,属燥热
化火,伤及肺阴,治宜清肺润燥,方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4、温疫
其膜原疫邪化燥内传,而致壮热口渴,大汗出,舌苔黄,脉洪数者,为疫邪燔于阳明气
分,但肠胃尚无结实,故宜辛凉重剂清泄阳明,方用白虎汤。
病因
病因
多因卫分之邪不解,传入气分,或因温邪直入气分,或气分伏热外发,或邪热由营分转出气分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见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见心烦懊恼,坐卧不安;或见日哺潮热,便秘腹胀,痛而拒按,甚或谵语、狂乱,苔黄干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咽干,胸胁满痛,心烦,干呕。脉弦数。
症情分析
邪入气分,里热炽盛,邪正剧争,故发热不恶寒;邪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热灼津伤,则口渴,尿黄;热盛血涌,则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热邪壅肺,炼液为痰,肺失清肃,则咳喘,胸痛,咯痰黄稠。若热扰胸膈,心神不宁,则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若热结大肠,腑气不通,则便秘腹胀,痛而拒按;热扰心神,则谵语、狂乱;燥热内结,故苔黄干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若热郁胆经,胆气上逆,则口苦咽干;胆气郁滞,经气不利,故胸胁满痛;胆热扰心,则心烦;胆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胆经有热,则脉弦数。
治疗
治法
辛寒清热
方药
白虎汤。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
转归预后
邪在气分,邪气既盛而正气未至大衰,邪正相持,病邪羁留。此时正气若能奋起抗邪或经及时、正确的治疗,可冀邪退病愈;反之,此时若正气不支,或失治、误治,温邪因而鸱张,可由气分深入营分甚至血分,病情趋于危重恶化。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