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虚气滞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胃阴虚气滞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胃阴亏虚,气机阻滞而致,以口咽干燥,饥不欲食,胃脘嘈杂,痞闷,胀痛,干呕呃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慢性胃炎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胃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脾胃病科
相关疾病
慢性胃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慢性胃炎
症见胃脘灼热隐痛,牵及两胁,急躁易怒,饥饿时胃痛加甚,得食反减,或用香燥理气之药疼痛反甚,并恶干硬食物,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弦细数。治宜滋阴疏肝益胃,方用一贯煎加味。
病因
病因
本证由胃阴亏虚,气机阻滞而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口咽干燥,饥不欲食,胃脘嘈杂,痞闷,胀痛,干呕呃逆等。
症情分析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胃失和降,则胃脘嘈杂,痞闷,胀痛;胃阴失滋,纳化迟滞,则饥不欲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胃阴亏虚,阴津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
治疗
治法
滋阴行气
方药
安胃饮。
常用中药
清半夏、净青黛。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