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肝气虚证,中医病证名。又名肝气亏虚证。是指气虚肝失疏泄,以两胁胀闷,情绪低沉,疲乏气短,头晕眼花,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liver qi
其它名称
肝气亏虚证、肝气不足证
发病部位
肝
就诊科室
肝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虚劳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虚劳
症见胁肋隐痛或胀痛绵绵,遇劳累则作,精神疲惫,闷闷不乐,乏力,腹胀纳呆,大便不实,面色灰滞萎黄,舌淡红而胖,苔白或腻,脉虚细弦。治宜补肝益气,方用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七情内伤,耗伤肝气;或久病体虚,他脏病患及肝;或劳累过度,或用药不当,攻伐无度,肝气耗损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气短或懒言,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多梦善恐,胸胁满闷,善太息,少腹坠胀,或畏寒肢凉,或纳呆,便溏。女性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舌胖或有齿痕,脉虚无力。
症情分析
肝气虚形神失养,则神疲乏力、气短或懒言、舌胖或有齿痕、脉虚无力;肝疏泄不及则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多梦善恐;气血失和则女性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因虚致郁,肝经循行部位出现不适可见胸胁满闷、善太息、少腹坠胀;气虚日久及阳或见畏寒肢凉;木虚土失健运可见纳呆、便溏。
治疗
治法
养阴健肝
方药
归芍六君子汤。
常用中药
归身、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
转归预后
肝气虚证进一步发展,病程延长,可波及阳、阴、血分,累及他脏气虚乃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肝气久虚,进一步发展势必形成肝阳虚,则见畏寒肢冷。肝气虚累及于脾,造成“木不制土”,出现脾失健运,表现为纳呆、便溏、消瘦等;累及于心,出现“木不生火”,心气不足而见心悸心慌、胸闷胸痛等。若木虚,“金来克我”,出现咳、痰、喘等。“子病及母”,累及于肾,则出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等。肝气虚致胆的功能失职,表现为胆怯,决断无能,遇事优柔寡断。肝气虚若导致本身肝脏阴血亏虚,则可见双目干涩、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等。肝气虚久,疏泄不及,或挟痰挟瘀,则变证丛生,成为本虚标实之侯。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