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肝郁化火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肝气郁滞,郁热内蕴,以两胁胀痛、灼热,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郁证、头痛、自汗、失眠、狂病、胁痛、瘿病、便秘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气郁化火证、肝经郁热证

发病部位

相关疾病

郁证、头痛、自汗、失眠、狂病、胁痛、瘿病、便秘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郁证

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头部烘热,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2、自汗

症见蒸蒸汗出,面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3、头痛

症见头痛剧烈,眩晕呕吐,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4、失眠病

症见性情急躁易怒,不寐多梦,心烦不能入睡,甚则彻夜不眠,头晕头胀,目赤耳鸣,胸闷胀痛,头痛,面红,口苦口干,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加减。

5、狂病

症见狂妄不宁,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夜间不眠,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怒骂叫号,不避亲疏,舌红苔黄,脉象数实。治宜清热泻火,安神定志,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加减。

6、胁痛

症见两胁灼痛,口苦,目赤,畏光,耳鸣耳聋,头晕,烦躁易怒,便干,尿黄赤,舌红,苔白少津,或苔黄,脉弦有力。治宜凉肝泻火,方用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7、瘿病

症见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柔软光滑无结节,可随吞咽动作而活动,伴烦热,急躁易怒,面部烘热,口苦多汗,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平肝熄风,方用藻药散(《证治准绳》)加减。

8、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目赤口苦,易怒,舌质红,脉弦而数。治宜泻肝通便,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配服更衣丸(《先醒斋广笔记》)。

病因

病因

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火升腾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头晕,胸胁胀闷,善太息而时觉发热心烦,发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口苦咽干,女子月经不调,经来而乳房发胀或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症情分析

肝气郁结,则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肝失疏泄,经脉不利,气机不畅,故胸胁胀闷,善太息气郁化火扰心,则时觉发热而心烦,热随情绪而波动;热蒸胆气上泛,故口苦咽干、头晕;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则妇女月经不调;经脉不利,故经来而小腹胀痛,乳房发胀;舌红苔黄,脉弦数,乃肝郁化火之象。

治疗

治法

疏肝清热

方药

龙胆泻肝汤。

常用中药

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转归预后

在病机演变过程中,肝火可以上炎,犯肺,乘脾,而表现为诸多变证,如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燔耳则耳聋。症见头痛中热,或头痛如劈,眩晕,耳鸣如潮,按之弥甚,甚则闭塞,暴聋,哄哄之声,不绝于耳,或兼目痛焮肿,面红,胁肋胀痛,口苦而干夜寐不安,甚或咯血,吐衄,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犯肺则咳嗽,症见咳嗽气急,呛咳痰少,甚则痰中带血,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咯痰难出,量少色黄,痰粘,胸胁胀痛,咳时掣痛,口干苦,急躁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肝火犯胃证则见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嗳气频繁,胸胁满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肝木乘脾,肝郁化火证见腹痛,便泄,以情绪波动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甚则可见下利完谷,舌红少苔,脉弦数,治以泻肝,调理脾胃。肝郁化火致鼻衄,伴头痛目眩,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肝火犯肺咯血,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胀痛,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肝有所伤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致吐血,吐血色红或紫暗,胁痛,口苦,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脉弦数。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