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寒滞肝脉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冷痛,或阴器收引疼痛,或巅顶疼痛,遇寒痛增,得温痛缓,恶寒肢冷呕吐清涎,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好发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之人。常见于疝气、腹痛、痛经等疾病中。西医学的疝气、睾丸炎、睾丸鞘膜积液、肠粘连及妇科内分泌失调症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cold accumulated in liver channel

其它名称

寒凝肝经证、肝寒证、肝经实寒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妇科

相关疾病

疝气、腹痛、痛经、疝气、睾丸炎、睾丸鞘膜积液、肠粘连、内分泌失调症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疝气

临床上轻者仅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疼痛,痛势悠悠,病位以少腹为主,伴有恶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等,因寒邪较轻,气机阻滞不甚,治宜暖肝散寒,温通并用,方选暖肝煎(《景岳全书》);重者少腹阵痛绕脐,甚或绞痛,疼痛牵掣睾丸,伴有恶寒汗出,手足厥冷,脉弦紧等,因阴寒内结,阳气衰微,治宜散寒止痛,方选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2、腹痛

临床以少腹冷痛为主,但痛势可涉及全腹和两胁,且有拘急感,治宜疏肝理气,温散结合,方选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3、痛经

临床表现为少腹冷烫,多在行经之前,经色黑而清稀,四肢清冷,得温痛减,带下淋漓,舌淡苔白腻,脉细沉,治宜温经理气,散寒止痛,方选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感受外寒,寒凝肝经经脉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或阴器收缩引痛,或巅顶冷痛,得温则减,遇寒痛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症情分析

足厥阴肝经绕阴器,循少腹,上巅顶。寒性收引、凝滞,寒袭肝经,阳气被遏,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收引挛急,故见少腹牵引阴器收缩痛或坠胀冷痛,或见巅顶冷痛;寒邪阻遏,阳气失布,则见恶寒肢冷;寒凝气血,故疼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均为寒盛之象。

治疗

治法

暖肝散寒

方药

暖肝煎。

常用中药

吴茱萸、肉桂、艾叶、木香、香附、乌药、茴香、淫羊藿等。

针灸治疗

1、针灸

取足三里、三阴交、中极、关元、气海,用补法,每日1-2次。

2、艾灸

主灸中极、关元、气海,亦可配三阴交,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

3、推拿

在少腹及阴囊部轻轻揉按,并将阴囊轻轻上托,每日3-5次,每次15-20分钟。

转归预后

在病机演变过程中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寒邪外犯,肝经气机阻滞,表现以邪实为主,一是由于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寒凝肝脉,表现以虚寒为主。但应当指出,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寒凝亦可化热,寒凝脉痹,亦可血瘀。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